皮埃尔与让
知书房
皮埃尔与让
居伊·德·莫泊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太短了!却也太深了!莫泊桑的笔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在短短的篇幅里精准地解剖着人性。读着读着,常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这哪里是在讲皮埃尔与让,分明是在写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啊。
莫泊桑在《皮埃尔与让》中刻画的兄弟情仇,表面是遗产争夺的俗套故事,内里却藏着人性最隐秘的褶皱。当皮埃尔发现自己是私生子时,那种被世界突然抽空的感觉,比任何遗产都更锋利地划开了生活的假面。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在追求公平正义,实则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连自己都不敢直视的阴暗。莫泊桑的笔像手术刀,剖开中产阶级光鲜外表下那颗跳动着的、充满嫉妒与自卑的心。最可悲的是,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个人都赢了,也都输了——这就是生活最残忍的真相。
"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自己心里。" —— 莫泊桑在《皮埃尔与让》中这句尖锐的箴言,像解剖刀般划开了这对兄弟平静表面下汹涌的暗流。当那笔意外的遗产突然降临,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猜疑的烈焰中逐渐扭曲变形,莫泊桑用他特有的冷冽笔触,将人性中最幽微的褶皱一一熨平在我们眼前。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心理研究"的中篇小说,如同放置在19世纪资产阶级客厅里的X光机,让体面的礼服下包裹的嫉妒、算计与虚伪全都纤毫毕现。每个翻动书页的读者,都将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家庭对话里,听见自己心底某个角落传来的、细碎而真实的裂响。
每次翻开《皮埃尔与让》,总觉得不对劲。莫泊桑把人性写得太简单了。兄弟俩为了遗产闹翻,母亲偏心小儿子,这些情节像在演给别人看。现实中的人不会这么直白地暴露自己的算计。
皮埃尔嫉妒让,让装作无辜,他们的矛盾来得太快。作者好像急着要证明人性本恶,故意把人物往阴暗面推。母亲的态度转变也很突然,前一天还疼爱长子,后一天就冷眼相对。这种刻意的安排让人难以信服。
最奇怪的是,书里所有人都认定遗产就该是让的。没人追问为什么,也没人真正反抗。这种理所当然的接受,不像真实的人会做的事。莫泊桑写了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写了一部书,揭露了一个阶级的虚伪本质的小职员"——有人这样评价莫泊桑。如果没有《皮埃尔与让》,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如此清晰地看到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暗流涌动。
这部作品是现实的,是当时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可以说是解剖人性的一部作品。书中的兄弟皮埃尔和让让人联想到电视剧《继承之战》里的罗伊家子女。故事探讨的问题和《寄生虫》里展现的阶层矛盾是相似的。
下面说一下个人的阅读体验吧。皮埃尔的性格特点,敏感,多疑,充满怨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本书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充斥着对人物内心的剖析。这可以是使皮埃尔形象真实的一个原因。但过多的心理描写的确让故事节奏变慢,反而让人感到疲惫。
文章结构很紧凑,情节性很强,但读起来并不轻松。不理解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读起来的确会错过很多细节。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两天,中间好几次停下来喘口气。现代人看这种家庭纠葛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