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
尼古拉·果戈理

塔拉斯·布尔巴

尼古拉·果戈理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 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乌克兰查波罗什哥萨克为祖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充满诗意的非理性的哥萨克精神及其在战斗中产生的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果戈理在小说中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段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笔遒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9639
翻开《塔拉斯·布尔巴》泛黄的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史诗应有的恢弘气息,而是令人窒息的父权阴影。果戈理笔下的哥萨克英雄主义宛如一柄双刃剑,在闪耀民族精神光芒的同时,也在读者心口划出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期待看到的意志磨砺与热血成长,最终被扭曲成一场野蛮的献祭仪式——父亲亲手处决儿子的骇人场景,让所有关于勇气与忠诚的赞美都蒙上了血色滤镜。 这部中篇最致命的缺陷在于情感逻辑的断裂。安德烈为爱情背叛哥萨克的转变堪称文学史上最生硬的堕落,前一页还在篝火边高唱民族赞歌的热血青年,转眼就成了跪倒在波兰裙裾下的叛徒。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令人不适,仿佛人性中本该存在的挣扎与矛盾,在民族大义面前都不配拥有过渡的缓冲区。更讽刺的是,当塔拉斯高喊着"我生了你也杀了你"焚烧敌城时,读者很难不被这种病态的偏执所震慑——这哪里是英雄史诗?分明是暴力美学的畸形标本。 叙事节奏的失控同样令人遗憾。第聂伯河畔的抒情段落美则美矣,却与后续血腥厮杀形成荒诞的割裂感。当读者还沉浸在草原夜莺的歌声中时,作者突然拽着我们目睹鞭刑、火刑等种种酷刑,这种毫无铺垫的情绪过山车,暴露出果戈理在处理战争题材时的稚嫩。特别在描写查波罗什营地时,对哥萨克"豪饮如牛"的重复渲染,让本该展现民族韧性的场景沦为粗鄙的闹剧。 最令人失望的是作品透出的狭隘民族观。波兰人被简化为奸诈阴险的符号,哥萨克的暴行却被镀上神圣光环,这种单向度的正义叙事让励志主题变了味。当塔拉斯拖着断骨穿越火场时,本可成为彰显意志力的高光时刻,却因作者对复仇快感的过度渲染,最终演变成民族仇恨的畸形狂欢。掩卷沉思,我们记住的不是热血沸腾的成长故事,而是被民族主义裹挟的暴力循环——这或许就是经典重读带给当代读者最沉重的启示。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2229
看完了,不太懂他想说什么。哥萨克人的故事很热血,但结尾有点莫名其妙。主角死了,儿子叛变了,感觉白忙一场。可能那个时代就这样吧。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9171
翻开这本泛黄的书页,仿佛听见哥萨克战刀出鞘的铮鸣。塔拉斯·布尔巴用沾血的皮鞭抽打着我的怯懦,当他在烈火中喊出"兄弟情谊"时,我忽然懂得什么是比生命更重的荣耀。老将军最后的微笑像烧红的烙铁,在我心里烫出永不褪色的勇者印记。合上书那刻,草原的风穿过纸张直扑脸来,忽然就挺直了这些年被生活压弯的脊梁。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183
果戈理把哥萨克写得太简单了。他们的豪迈和野蛮像是被刻意放大的符号。塔拉斯杀死亲生儿子的情节尤其虚假。现实中的人不会这样决绝。作者似乎在强行制造英雄主义。战争被美化了。事实上流血和死亡从不会如此壮丽。书里缺少普通人面对战争的真实恐惧。这种写法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了解哥萨克。浪漫化的描写掩盖了历史的残酷。读完后我只觉得不真实。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2377
读完《塔拉斯·布尔巴》的那个深夜,我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胸口仿佛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哥萨克人的马刀仍在眼前闪烁,草原上的呐喊犹在耳边回响,那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让人既恐惧又着迷。 果戈理笔下的乌克兰草原不是旅游手册上那片风光旖旎的土地,而是一个充满血腥与荣耀的战场。他描写战斗场景时那种近乎残忍的细致,让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刀锋切入血肉的闷响,战马嘶鸣中夹杂的惨叫,被砍下的头颅在地上滚动时粘稠的血液轨迹——这些画面太过真实,真实得令人作呕。但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暴力描写,才让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灵魂的力量。 作为一个在都市文明中成长的人,我原本对"野蛮"一词充满偏见。但果戈理让我看到了野蛮背后的尊严。老布尔巴在处决叛徒儿子时的决绝,在烈火中高喊"兄弟们,可曾见过这样的痛苦"时的壮烈,这些场景打破了我对英雄主义的刻板认知。英雄不是西装革履地在领奖台上微笑,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坚守信念的固执灵魂。 我忽然想起大学时参观军事博物馆的经历。玻璃柜中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古代兵器,解说员用专业而疏离的语气介绍着它们的杀伤力。当时我只是机械地记下几个数据,完全无法想象这些冷冰冰的金属曾经怎样撕裂血肉之躯。直到读了《塔拉斯·布尔巴》,那些兵器才在我的想象中活了过来,带着体温和呐喊。这就是伟大文学的力量——它能让历史从教科书里走出来,变成流淌在血管里的记忆。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比如布尔巴在处决安德烈前说的那句"我生了你,我也要杀死你",短短一句话里包含着多少父亲的心碎与决绝。又比如奥斯达普在刑场上寻找父亲目光的那个瞬间,将人类面对死亡时最本能的恐惧与最崇高的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像锋利的匕首,直接刺穿读者精心构筑的心理防线。 作为一个习惯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人,我时常感到自己正在变得麻木。每天挤地铁、刷手机、赶deadline,像台精密的机器般运转。果戈理笔下的哥萨克人却活得如此酣畅淋漓——他们为信仰可以毫不犹豫地赴死,为荣誉可以血战到底。这种极致的生命状态让我既向往又畏惧。也许我们这些现代人获得了安逸,却失去了某种更为珍贵的东西。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写于19世纪的作品至今仍能打动读者。因为它探讨的是永恒的人性命题: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怯懦、个人与集体。在布尔巴亲手处决儿子的情节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父亲的悲剧,更是人类永远需要面对的伦理困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感情冲突时,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没有标准答案。 夜深了,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但我的思绪还停留在第聂伯河畔的篝火旁,耳边回响着哥萨克人的歌声。果戈理用他天才的笔触,让两个世纪前的乌克兰草原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不是一本让人愉快的小说,但它值得每个愿意思考生命本质的人一读再读。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能刺痛灵魂的文学作品。
2025年08月01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