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何典
何典
张南庄

何典

张南庄  

《何典》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清代张南庄著白话长篇讽谕小说,这是一部谐谑性较强的社会讽刺小说,通过三家村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际遇,写出形形色色的鬼蜮世界,借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现实,讥刺虚伪丑恶的人间世相。全书间用苏州一带方言,语言丰厚而具灵气,不足在地域性时觉过窄,且有些失之油滑。全书共写六十九个人物。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63857
读完《何典》,竟有些忍俊不禁,不知该如何描述这番奇特的阅读体验。这部清代讽刺小说像一碟辛辣的腌菜,初尝古怪,细品却别有风味。它用鬼话连篇的笔法写人间百态,表面上荒诞不经,内里却藏着最通透的世故人情。比起正襟危坐的经典,《何典》更像个蹲在茶馆角落的说书人,嬉笑怒骂间就把世道人心剥了个精光。 张南庄的笔墨着实有趣,他故意用吴方言写作,让文字带着市井的烟火气。那些"活死人"、"臭花娘"的诨名,乍看粗鄙,细想却充满民间智慧。我尤其喜欢他写阴间如阳世的设定,冥府的贪官污吏比活人还要活灵活现。这种借鬼神讽喻人间的手法,比直白的批判更耐人寻味。书中夹杂的俚语俗谚,像撒在菜里的胡椒面,让整部作品都活色生香起来。 要说遗憾,大概就是有些方言今人读来稍觉隔阂。但正是这种土得掉渣的语言,反而保存了最生动的市井气息。比起板着脸说教的圣贤书,我宁愿读这样嬉皮笑脸的"鬼话"。它让我想起老家集市上卖艺人的顺口溜,粗俗里透着真性情。读完合上书页,那些装神弄鬼的角色仍在眼前晃荡,叫人忍不住要会心一笑。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1696
《何典》写得真好我觉得特别不错。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7825
鬼话连篇却道尽人间。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5443
不少读者翻罢《何典》,总觉此书面目可憎,满纸荒唐,更嫌其方言土语横生枝节。然细究起来,此书本系乾嘉年间吴地市井白话写成,原为贩夫走卒消遣之物,今人读来晦涩,未必是书之过,倒像是执剑观花的错位。近来学界捧此书为讽刺文学圭臬,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有言:"方言可证古音,俗语能存古意。"此说固然在理,但《何典》通篇苏白,非吴越人士读之,大约如闻天书。张南庄以市井俚语入文,原为博乡里一笑,今人偏要从中掘出微言大义,倒像在臭豆腐里品法餐滋味。鲁迅先生虽赞其"活人唇舌",却忘了文人采风与市井原貌终究隔着一层厚厚的老茧。 尤为可笑者,是今之学者捧着《吴下方言考》逐字索隐,硬要将"甩头捽耳"解作愤世嫉俗,把"嚼蛆"附会成批判精神。殊不知当年说书人拍醒木时,台下哄笑的不过是屎尿屁的市井幽默。我倒疑心,这般过度诠释,与明清文人将《金瓶梅》读成劝善书,有何二致? 考据癖发作的先生们总爱搬出《越谚》作注脚,却忘了范寅辑录俗语是为存真,非为给后人制造学术障壁。近来某教授专著称《何典》暗藏反清密码,此论乍看新奇,细想却似从麻将牌里破译军情——若张南庄有此等心机,何不学吕留良著书立说?市井文学自有其鲜活处,强加冠冕反倒显得不伦不类。读此类书,不妨学苏州人听评弹,懂则会心一笑,不懂也不必强作解人。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631
古之小说劝善惩恶,在明是非,正人心。今之小说哗众取宠,在博眼球,赚流量。《何典》一书,满纸荒唐言,尽是市井秽语。作者以鬼话连篇为能事,把下流当有趣,将粗鄙作高明。书中人物非奸即盗,行事乖张,言语污秽。这种作品居然能流传至今,实在令人不解。 古之小说如《水浒传》,虽写绿林豪客,然字里行间自有正气。今观《何典》,通篇只见作者卖弄小聪明,以低级趣味为乐。书中描写男女之事,不堪入目;叙述市井争斗,全无是非。这样的内容除了污染读者心灵,别无他用。 书中所谓讽刺,不过是借题发挥,发泄私愤。所谓幽默,不过是插科打诨,装疯卖傻。这种写法,既无文学价值,更无教化意义。若说此书能反映社会现实,那也只是专挑阴暗面来写,刻意夸大丑恶。 现在的读者居然还有人推崇此书,认为这是"另类经典"。其实不过是猎奇心理作祟。真正的好书应当导人向善,而非诱人堕落。《何典》之流,只能算是文化垃圾。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