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如莲居士

薛丁山征西

如莲居士  

该书采用章回体形式,讲述了唐代薛丁山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同飞刀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并知自己与儿子有一段难解死结。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84064
薛丁山的故事里经常出现"白虎"这个形象。白虎在书中不是普通的猛兽,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白虎关前逞英豪,银锤摆动鬼神惊"这段描写是薛丁山第一次面对白虎时的场景。白虎代表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也是他成长的关键。 薛丁山每次遇到白虎都会变得更强大。第一次他害怕,第二次他能对抗,第三次他完全战胜了白虎。这个过程就像普通人面对困难时的成长。我们都会遇到自己的"白虎",重要的是如何一次次站起来。 书中除了白虎,还有"银锤"和"战马"两个重要元素。银锤是薛丁山的武器,战马是他的伙伴。这三个元素构成了故事的主线。每次战斗都离不开它们。 读者能清楚地看到薛丁山的变化。从开始的莽撞到后来的沉稳,从单打独斗到懂得团队合作。这些转变都通过他与白虎的较量展现出来。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在挫折中不断进步的人。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3218
看不懂,但好像很重要。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5341
《薛丁山征西》这部传统演义小说,表面看是英雄征战的故事,实则暗藏着一套精妙的权力运作逻辑。薛丁山这个人物,与其说是战场上的英雄,不如说是权力体系精心打造的完美棋子。从他被樊梨花三擒三纵开始,就注定了要被纳入既定的权力框架之中。小说中那些看似传奇的情节——移山倒海的法术、神乎其技的武艺,不过是用来掩饰权力本质的华丽外衣。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部小说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功勋体系。薛丁山每立一次战功,就被授予更高的官职,获得更多的特权。这种晋升机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确保每个"英雄"都能在体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樊梨花这样的女将,虽然能力出众,最终还是要通过婚姻被纳入正统的权力结构。这种安排何其巧妙——既展示了女性的才能,又确保了她们不会威胁到男性主导的权力体系。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忠义"二字的运用。薛丁山对朝廷的忠诚,樊梨花对丈夫的忠贞,都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美德。但细究起来,这种忠义观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权力结构的稳定。当薛仁贵被陷害时,薛丁山依然选择效忠朝廷,这种情节安排绝非偶然,它暗示着:个人恩怨必须让位于体制利益。这种道德教化,与《资治通鉴》中强调的忠君思想何其相似。 征战过程中的"降妖除魔"也颇具深意。那些所谓的"妖魔鬼怪",往往象征着体制外的力量。薛丁山团队每消灭一个妖魔,就等于为朝廷扫清一个潜在威胁。这种叙事将权力扩张美化为正义之举,让读者在欣赏精彩战斗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了体制的正当性。 但这部小说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用精彩的故事包装了这些深刻的权力逻辑。我们为薛丁山的英勇喝彩,为樊梨花的智慧赞叹,却很少意识到自己也在接受某种价值观的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法,展现了传统文学的独特智慧。它不像说教文本那样直白,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主动认同其中的价值取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对"天命"的运用。薛丁山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得到神仙相助,这种安排暗示着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天命所归"。这种叙事技巧巧妙地将个人奋斗与体制合法性捆绑在一起,让读者既欣赏个人英雄主义,又不得不承认体制的权威。 与其他演义小说相比,《薛丁山征西》在权力叙事上更为精致。它没有简单地将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权力运作的复杂性。比如樊梨花最初是作为"反派"出现的,但最终被收编为体制的一部分。这种转变暗示着:体制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任何异己力量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改造后为己所用。 作为读者,我们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从中窥见传统社会的权力智慧。这种双重体验,正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当看到薛丁山最终功成名就时,我们获得的不仅是阅读快感,更是一次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塑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这类作品能够历久弥新——它们用精彩的故事,传递着永恒的权力逻辑。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7856
古之名将为国尽忠,马革裹尸而还,如霍去病封狼居胥,班超投笔从戎,皆以家国大义为重。今之武夫逞匹夫之勇,徒以功名富贵为念,观《薛丁山征西》一书,尽是这般市井之气。薛丁山其人,名为保家卫国,实则处处卖弄神通,炫耀武艺。每逢阵前,必先自报家门,大谈其父薛仁贵威名,此等行径,与纨绔子弟何异?更可笑者,书中屡见其与樊梨花纠缠不清,儿女情长竟盖过军国大事,如此将领,焉能服众? 旧时演义,尚知以"忠孝节义"四字为纲,如《说岳全传》之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而今观薛丁山行事,全无大将风范。遇强敌则倚仗法宝,逢困境便搬救兵。其行军布阵,不见韬略,全赖神仙相助。此等写法,非但误导后人,更令兵家正道蒙羞。尤为可叹者,书中处处可见神仙鬼怪之说,动辄腾云驾雾,撒豆成兵,将一场本可大书特书的卫国之战,写得如同儿戏。 更令人扼腕者,书中对西征将士的描写流于表面。数十万大军东征西讨,作者却只知着墨于几个主角的奇遇。那些埋骨他乡的无名士卒,那些运筹帷幄的军中谋士,竟无一人得见真容。如此写法,岂非寒了将士之心?今人读此等演义,只道打仗如儿戏,建功立业全凭运气,殊不知真正的战争,从来都是血肉磨盘。 演义小说本可寓教于乐,然《薛丁山征西》一味追求离奇情节,全然不顾史实常理。其文风浮夸,其内容浅薄,纵使文辞华美,亦不过是金玉其外。这般作品流传于世,非但无益于教化,反使后人误以为建功立业可一蹴而就。读此等书,不如重温《史记》列传,至少太史公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令人读之可敬可叹。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9927
古之名将,为国为民,重义轻利,如廉颇负荆请罪,李广身先士卒,皆以忠勇著称。今之武人,争名逐利,贪生怕死,唯恐不及,实乃将门之耻。读《薛丁山征西》,尤感古之名将风范,薛丁山临危受命,西征平叛,不惧艰险,不计得失,诚为将帅楷模。今人观之,不免汗颜,更当思古之将帅如何以忠义为先,以社稷为重。 薛丁山征西,并非单纯征战,更有治军之道。其军令严明,赏罚分明,士卒用命,上下同心。今之将领,或徇私舞弊,或骄纵轻敌,致使军心涣散,士气低迷。薛丁山治军之法,实为今日治军者之明镜。其行军布阵,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亦为今日军事家所应效仿。 书中所述薛丁山之勇,非匹夫之勇,乃智勇双全。其临阵对敌,既能身先士卒,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今之将帅,或徒有勇力而无谋略,或空谈韬略而无胆识,实难堪大任。薛丁山之智勇,正是今日将帅所缺。 更可贵者,薛丁山征西,不忘忠孝。其对朝廷忠心耿耿,对父母孝心可鉴。今之武人,或目无君上,或忤逆父母,实为不忠不孝之徒。薛丁山之忠孝,正是今日武人所应铭记。 《薛丁山征西》虽为演义,然其中蕴含之忠义、智勇、治军之道,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今世之人,若能细读此书,必能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若不读此书,不明此理,虽身居高位,亦是徒有其表,难称将才。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