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两朝志传
知书房
隋唐两朝志传
罗贯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在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长廊中,《隋唐两朝志传》确实占据着一席之地,却如同一件褪色的旧袍,空有华丽名号,内里却经不起推敲。这部与《三国演义》同列明代四大奇书的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两朝志传》),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当人们津津乐道于《三国》的运筹帷幄、《水浒》的侠肝义胆时,《隋唐》就像个拙劣的模仿者,东施效颦却不得要领。
读罢掩卷,最令人懊恼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拼凑感。作者似乎把说书人的唾沫星子都原封不动地搬上了纸面,情节支离破碎得像被马蹄践踏过的战场。那些本该荡气回肠的瓦岗聚义、玄武门之变,居然被写得如同市井泼皮斗殴般粗鄙。更可笑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李世民成了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程咬金则像个只会耍三板斧的滑稽丑角——这哪里是流传千古的英雄传奇?分明是茶楼酒肆里最不入流的评话本子。
文字功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同是演义小说,《三国》中"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苍茫意境在这里变成了"那厮挺着枪便刺"的粗俗白话。偶尔冒出几句文绉绉的诗词,就像在破棉袄上缝金线,说不出的别扭。最不能容忍的是对战场的描写,数十万大军交锋竟被三言两语打发,比起《三国》中火烧赤壁的恢弘气象,简直像孩童过家家般儿戏。
人物塑造更是全书败笔。秦琼卖马这等经典桥段被处理得如同市井讹诈,单雄信之死本该悲壮激昂,读来却像在看拙劣的苦情戏。作者似乎对人性复杂全无概念,忠奸善恶都写在脸上,连最基本的性格转变都生硬如木偶剧。说来可笑,倒是书中那些跑龙套的绿林好汉,偶尔还能显出几分鲜活气息。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将《水浒》《西厢》并称"宇宙至文",若他读过这部《隋唐志传》,怕是要气得撕书。所谓"四大奇书"之说,更像是书商为凑数硬安的噱头。比起罗贯中写《三国》时"七实三虚"的严谨,这部作品更像是历史演义中的残次品,连最基本的"演义"二字都担当不起。
最后倒想起书中某段令人喷饭的描写:宇文成都临死前还要整理冠冕。这般做作的笔法,恰似整部小说的缩影——既要装腔作势,又掩盖不住内在的空洞。若说《三国演义》是青铜鼎,《水浒传》是龙泉剑,这部所谓奇书,充其量不过是市集上锈迹斑斑的铁片罢了。
《隋唐两朝志传》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比一般演义更为细致。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忠奸二分,而是展现出复杂多面的性格。隋炀帝并非一味荒淫,他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只是被野心冲昏了头脑。李渊起兵时处处小心,但成事后又显露出帝王心术。这些描写让读者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
书中对战争场面的记述很值得注意。作者没有夸大武将的个人勇武,而是注重描写军队的调度和战术运用。比如虎牢关之战,详细记述了李世民的排兵布阵,展现了他作为统帅的才能。这些内容对理解古代战争的真实情况很有帮助。
官场斗争的描写也有独到之处。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的谋划,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这些情节让人看到,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往往有许多复杂的政治考量。
书中对民生状况的记述不多,但仅有的几处都很真实。比如描写隋末民变时,提到百姓"剥树皮而食",短短几个字就道出了当时民间疾苦的严重程度。这些细节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
这本书到底讲啥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隋唐四百州,多少英雄成土。"
《隋唐两朝志传》写出了乱世豪杰的真实面貌。李世民雄才大略,却又心狠手辣,玄武门之变让人看得心惊。但他治国有方,对百姓很好,是个矛盾的明君。李密前期像真英雄,后来却败给了自己的野心。书中对征高丽的描述特别真实,战争残酷,死伤无数,完全不是传奇故事里的样子。我觉得这本书最难得的是写出了权力的双面性,既造就英雄,也毁掉人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