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南史演义
南史演义
杜纲

南史演义

杜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十二卷。卷首有许宝善序和凡例十条。今存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玉峰东景川局镌”原刊本,道光十年刊本和同治四年鹭门文德堂刊本等。主要记述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兴衰盛变。小说结构清晰,主次有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达流畅。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更替中,作者浓笔重彩描写了宋高祖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这四个开国之主,又着重刻画了宋苍梧王、齐东昏侯、陈后主等亡国之君的荒淫和侯景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兴也,必有所以兴;其亡也,必有所以亡。”“所以”之缘就在于一个字——“民”。《南史演义》基本根据正史演绎而成,野史传言时见其中,使得小说更为跌宕起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4852
推荐⭐⭐⭐ 三年前第一次翻开《南史演义》,读得昏昏欲睡,那些堆砌的帝王将相故事让我提不起半点兴趣;直到上个月去南京博物院看了六朝青瓷展,那些釉色温润的器物突然让我对那个乱世产生了好奇;最近重读这部小说,竟品出几分苦涩的滋味。 都说"六朝金粉,十里秦淮",可《南史演义》里哪有什么风花雪月?通篇都是权谋算计、血流成河。作者杜纲打着演义的幌子,把南朝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压缩成一部庸俗的宫廷斗争录。最可笑的是开篇那段对刘裕的描写——一个靠卖草鞋起家的武夫,硬是被塑造成了"天生异相,目有重瞳"的圣主。这种拙劣的模仿《史记》笔法的尝试,简直像给屠夫披上龙袍般滑稽。 书中对宋齐梁陈四代的描写尤其令人失望。刘宋王朝的建立被简化为一场军事政变,完全忽略了门阀政治瓦解的历史意义。当我站在博物院玻璃柜前,看着那些铭刻着"元嘉"年号的青瓷时,突然意识到《南史演义》抹杀了多少鲜活的历史细节。元嘉之治在杜纲笔下,只剩下刘义隆诛杀檀道济那场闹剧,而陶渊明、谢灵运这些文化巨匠竟只字未提! 最不能忍受的是对梁武帝萧衍的刻画。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虔诚的皇帝信徒,在小说里成了装神弄鬼的伪君子。书中大段描写他"舍身同泰寺"的闹剧,却故意略过他编纂《文选》、建立五经馆的文化功绩。我在玄武湖边散步时,看到鸡鸣寺的遗址,忽然想起杜纲对佛教的偏见——他把侯景之乱归咎于梁武帝崇佛,这种因果倒置的史观,简直比梁武帝的"菩萨皇帝"梦还要荒唐。 陈朝部分的描写更是潦草得令人发指。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的壮举,被压缩成三回篇幅;而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倒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这种猎奇式的写作,就像把青瓷摔碎了只捡拾那些带金边的碎片。当我读到杜纲用"莺莺燕燕"来形容张丽华时,差点把书扔进秦淮河——这哪是写历史?分明是市井说书人的意淫。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对侯景之乱的描写倒有几分可取。那段"建康城中人相食"的惨状,确实让我在参观台城遗址时毛骨悚然。但杜纲非要给这场灾难加上"因果报应"的注脚,说什么"梁武佞佛,故遭此劫",这种道德说教实在令人作呕。站在明城墙上看玄武湖落日时,我突然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善恶有报的童话,而《南史演义》最失败之处,就是把复杂的历史简化成了劝善惩恶的通俗剧。 重读至陈后主亡国那段,杜纲的笔调突然变得亢奋起来。他对"玉树后庭花"的反复渲染,暴露出某种畸形的审美趣味。这让我想起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看到的云锦,那些精美绝伦的纹样背后,是无数织工的血泪。而杜纲只看得见亡国之君的奢靡,却看不见六朝文化的精魂。当书中出现"后主犹唱《后庭花》,隔江已见隋军旗"这样的句子时,我仿佛听见了历史被简单化的呻吟。 合上书页,窗外正飘着南京常见的细雨。这部号称"演义"的小说,其实既没有史家的洞见,也缺乏文学家的才情。它就像六朝墓里出土的铅釉陶俑,表面光鲜,内里空洞。杜纲用说书人的腔调涂抹历史,把王谢风流写成市井闲谈,将建康风华降格为茶余消遣。若真要说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提醒我们:对待历史,永远要保持警惕和思考。那些被演义扭曲的真相,终究会在青瓷的釉色里,在石刻的纹路中,在史书的字缝间,倔强地透出本来的光芒。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8635
《南史演义》文笔平实,脉络分明,但叙事常有跳跃,许多细节未加解释,让人读来不甚了了。作者似乎想兼顾史实与演义,结果两头都不够深入。史实部分过于简略,演义部分又不够生动。人物对话缺乏个性,情节推进略显生硬。如果想弄清南北朝历史,不如直接读正史。如果想看精彩故事,不如选择其他演义小说。书中对政治斗争的描写流于表面,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较粗糙。战争场面多用套话,缺乏真实感。地理方位时有错乱,时间线索偶见混乱。某些地名沿用古称,却不加说明,现代读者容易困惑。服饰器具的描写多凭想象,与考古发现不符。制度官名的叙述时有疏漏,需要对照专业著作才能理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7866
翻开《南史演义》,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本该让我热血沸腾,可读着读着却陷入了更深的迷惘。南朝三十朝的兴亡更替,将士们用鲜血写就的忠义传奇,而今看来竟像一场虚无的轮回。当萧衍在建康城头眺望长江时,他是否也曾困惑过权力的意义?台城血战中的呐喊声犹在耳边,可尘埃落定后,历史似乎什么都没留下。在这个读史也无法明志的时代,那些英雄豪杰的背影愈发模糊,只留下我独自在书页的褶皱间徘徊。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8023
读《南史演义》的时候,常常觉得这是一本让人清醒的书。乱世中的人心浮沉,王朝更替的兴衰成败,看得多了就会明白很多道理。那些在权力斗争中迷失自我的人,那些为了一时利益背弃信义的人,最后都逃不过因果循环。 书里写了很多人物,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最触动我的不是他们如何建功立业,而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有的人位极人臣却不得善终,有的人出身寒微却能保全性命。这让我想到,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爬到多高的位置,而是守住自己的本心。 南朝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加起来不过百余年。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故事。看那些帝王将相起起落落,今天还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明天就可能沦为阶下囚。世事无常,让人不得不感慨。 书中很多细节都值得反复琢磨。比如刘裕从布衣到皇帝的过程,萧衍如何从贤明变得昏庸,陈霸先怎样在乱世中崛起。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再厉害的人物也敌不过时势,再精明的算计也逃不过天理循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一个不起眼的决定,可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这让我明白,做人做事都要心存敬畏,因为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现实。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性的弱点依然相似。贪欲、猜忌、傲慢,这些都会让人走向毁灭。而那些能够保持清醒、懂得进退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结局。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讲述历史,而在于提醒读者。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本心,在利益面前如何守住底线。这些道理,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7870
有人说历史书太枯燥,但《南史演义》不一样。它把南朝那些事讲得像故事会。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挺新鲜,后来发现这书有点意思。 南朝那些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原来是个卖草鞋的,后来居然当了皇帝。萧齐的萧道成更搞笑,当皇帝前是个养鸡的。这些故事读起来特别接地气,感觉那些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 书里写了很多打仗的事。侯景之乱那段特别惨,建康城被围了半年,老百姓饿得吃人肉。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发毛,但又忍不住往下看。作者把战争场面写得很真实,能让人想象出当时的惨状。 我最喜欢看那些文人的故事。谢灵运游山玩水写诗,陶弘景隐居炼丹。这些人活得很潇洒,但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读着读着就觉得,在那个乱世,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书里还写了很多民间传说。比如梁武帝舍身同泰寺,老百姓拿钱赎他回来。这种事听起来像笑话,但确实发生过。这些故事让历史变得有趣多了。 现在很多人觉得历史没用,但我觉得看看古人怎么过日子挺有意思。他们遇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都是权力、金钱、生存这些事。《南史演义》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生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