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霍桑的笔触在《红字》中如同新英格兰海岸的迷雾,既清冷又粘稠,裹挟着清教徒时代的压抑与隐忍。那个猩红的"A"字在赫斯特胸前跳动,像一团不肯熄灭的火焰,灼烧着十七世纪波士顿的伪善与偏执。相比他早期那些哥特式的阴郁故事,这部作品显得更为克制,字里行间却暗涌着更深刻的人性勘探。若说《七个尖角阁的老宅》还带着年轻作家对神秘主义的迷恋,那么《红字》则完全是中年霍桑对人性深渊的冷静凝视。 有时会想,这个生活在蒸汽机时代的作家,为何总执着于书写两个世纪前的宗教审判?直到看见丁梅斯代尔牧师在暗夜中独自站立刑台,才明白霍桑真正要刻画的是永恒的心灵牢笼。那个绣着金线的红字不仅是耻辱标记,更成了照亮人性幽微处的火炬。现代读者或许觉得这些宗教枷锁太过遥远,但当我们看见社交媒体上的道德审判,看见键盘后挥舞石块的匿名群众,就会惊觉霍桑笔下的审判台从未真正消失。 合上书页时,海斯特最后回到波士顿的结局总让我怅然。这个倔强的女子最终选择与自己的耻辱标记和解,而这座城市却永远学不会宽恕。霍桑让红字在时光中褪色成灰白,可人性中的审判欲依然鲜红如血。
红字
红字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