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红字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于19世纪中叶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深刻探讨了罪恶、愧疚与救赎等主题,着重刻画了海丝特·白兰因诞下私生女而遭清教社区驱逐后的生存境遇。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抗争,小说揭示了道德越轨所引发的社会与个人层面的深远影响。 开篇处,作者以殖民地时期波士顿一座破败的监狱为场景,描绘了民众围观海丝特受刑的群体场面。这段描写既凸显了清教戒律的严苛本质,也展现了社区对"通奸罪"当事人施加的集体道德审判。 霍桑以阴郁笔调勾勒监狱环境时,特别提及墙边顽强生长的野玫瑰丛—―这个与监狱阴森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的自然意象,暗喻着人性脆弱中蕴藏的希冀与悲悯。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2917
《红字》之笔力,令人肃然。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8778
当我翻开《红字》时,那些关于罪恶与救赎的讨论让我陷入了迷茫。如果仅仅将海丝特胸前的红字看作通奸的标记,那未免太过简单了。每个时代对道德的定义都在变化,就像我们此刻也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罪恶。看着海丝特在清教徒社会的阴影下挣扎求生,我突然意识到现代社会的道德枷锁同样沉重,只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形式。我们依然活在各种无形的"红字"之下——职场偏见、社交媒体的审判、世俗标准的束缚。但奇怪的是,这些标记反而让我们更看不清自己。海丝特至少知道她的红字是什么,而我们却连自己背负着什么耻辱都说不清楚。在这样一个充满隐形审判的世界里,也许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自己的丁梅斯代尔,内心撕裂却不得不维持表面的体面。这种迷茫比海丝特面临的公开羞辱更令人不安,因为我们甚至找不到那个具体的"罪"来反抗或赎罪。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425
如果爱情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世俗的枷锁中保持灵魂的尊严;那么《红字》展现的便是如何在宗教的审判下守护人性的光芒。这部小说中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转折;亦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救美;也没有浪漫主义的皆大欢喜;不但没有对清教社会的彻底反抗;甚至没有对道德审判的完全否定。那些关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的宏大叙事也统统在此缺席。对于很多全景式展现美国早期历史的作品而言,这本书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可它却是最震撼人心的道德寓言,由它改编的戏剧和电影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只因为这本书有着这样一个故事:它是关于一位女性在宗教和男权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保持精神独立的生命史诗;它是关于一个牧师在良心谴责与公众形象之间痛苦挣扎的心灵解剖;它是关于整个清教社会在虚伪道德与真实人性之间矛盾撕扯的微型画卷。没有哪部作品对宗教压迫的窒息感,对人性的压抑与觉醒能写得像《红字母》那样令人窒息,又令人振奋。 霍桑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叙事艺术堪称精妙。他没有直接描写清教徒如何迫害异端,而是通过一个鲜红的"A"字,让读者感受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暴力。那些教堂尖顶投下的阴影;那些集市上窃窃私语的妇人;那些审判台上道貌岸然的长老;那些躲在暗处窥视的眼睛;那些看似虔诚实则残忍的宗教仪式……这些意象在霍桑笔下获得了惊人的生命力。他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灵魂。 特别令人震撼的是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海斯特·白兰胸前那个猩红的字母,既是耻辱的标记,又是勇气的勋章。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像是一次无声的抗议。丁梅斯代尔牧师日渐消瘦的面容,则完美呈现了一个分裂的灵魂如何在自我惩罚中走向毁灭。而齐灵渥斯那张逐渐扭曲的脸,则象征着复仇如何吞噬人性。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道德符号,而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 作为读者,最让我深思的是霍桑对"罪恶"的重新定义。在清教徒眼中,通奸是不可饶恕的重罪;但在霍桑笔下,真正的罪恶是社会的虚伪,是那些以道德之名行迫害之实的行为。这种道德观的颠覆,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发人深省。 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霍桑的句子如同新英格兰的冬天,冷峻而克制,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强烈的情感。他描写刑台场景时的那种客观冷静,反而让读者感受到更深的震撼。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与清教徒压抑的情感世界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重读这部作品,我越发感受到它的现代性。海斯特·白兰这个角色,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她被迫佩戴红字,却最终让这个符号获得了新的含义——不是耻辱,而是力量。这种对压迫的创造性反抗,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启示意义。霍桑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救赎不是来自外界的宽恕,而是源于内心的坦然。 《红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触及了永恒的人性命题。当我们合上书页,那个鲜红的"A"字依然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它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罪恶?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在道德与欲望的永恒冲突中,人性的光辉究竟来自何处?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霍桑用他精湛的艺术,让我们看到了追问的价值。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3681
用了近4小时才读完前六章,不得不承认《红字》的阅读体验相当煎熬。霍桑那种繁复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像用羽毛笔蘸着铅汞写字——每个段落都沉甸甸地坠着宗教隐喻,清教主义的原罪观念如同教堂彩窗折射的光斑,晃得人眼花。读到海斯特胸前的红"A"字第三次被比作"修道院玫瑰"时,我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用手指敲击书页边缘。 这位新英格兰作家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确实深刻,但那种道德审判的笔调令人不适。当写到丁梅斯代尔牧师深夜站在刑台上自我折磨时,霍桑竟用了整整三页来描写月光如何照在他抽搐的面颊上——这种近乎病态的细节刻画,与其说是文学描写,不如说是某种精神解剖实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即便作为叛逆象征的海斯特,最终仍被框定在"通过苦难获得救赎"的传统叙事里,仿佛在说:看啊,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人终究要回到上帝的怀抱。 不过必须承认,小说对虚伪社会的揭露依然振聋发聩。当那些戴着白手套的教民们一边对海斯特扔烂菜叶,一边偷偷找她绣制葬礼手套的桥段,堪称十九世纪最辛辣的讽刺。只是这些闪光点被包裹在太多冗长的心理独白中,就像珍珠掉进了沥青池。读到罗杰·齐灵渥斯用草药折磨牧师那段,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盯着同一页看了二十分钟——那些缠绕着复仇、忏悔与救赎的宗教性思辨,对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实在隔膜得厉害。 最终决定放弃时,书签正夹在第七章开头。霍桑的笔法让我想起潮湿的羊毛毯,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或许哪天会试着读完,但绝不是在这个被梅雨泡得发霉的午后。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062
重新翻开《红字》,胸口还是堵得慌。2023年10月12日,读到海斯特站在刑台上那一段时,手机弹出一条新闻:"某高校女学生因穿着暴露遭网暴"。四百年前和现在,其实没什么两样。 清教徒的波士顿和当代互联网,本质上都是审判台。人们举着道德的火把,照亮的从来都是别人的"罪",却看不见自己手里的石头。珠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胸前的红字会发光",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我脑子里打转。那个A字根本不是什么耻辱标记,反而是那群审判者心上的脓疮。 丁梅斯代尔才是最可怜的人。白天道貌岸然,晚上偷偷自虐。这种分裂比海斯特公开受罚痛苦多了。他最后死在刑台上反而解脱了。现在那些网暴者不也是这样?躲在屏幕后面打字的时候正气凛然,现实里可能连对视都不敢。 罗杰·齐灵渥斯最让我后背发凉。这种打着"关心"名义的慢性谋杀,现在满大街都是。多少婚姻毁在这种看似温情的报复里?多少人在用"为你好"当刀子捅人? 珠儿长大后去了欧洲,这个安排真好。她带着那个红字出生,最后却能自由选择人生。这比什么大团圆结局都真实。现在的单身妈妈们,不也在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未来吗? 合上书看到窗外LED屏在放香水广告,模特脖子上的钻石项链闪得刺眼。突然觉得那和海斯特胸前的红字一样,都是别人给你挂的标签。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拼命想戴上,有的人拼命想摘掉。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