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41056
2025年08月01日
"日月不明,浮云蔽之;人心不正,贪欲害之。"《包公案》以其刚正不阿的青天形象,在民间传唱千年,成为中华法治精神的永恒丰碑,这部古典公案小说用一个个明镜高悬的断案故事,诠释了"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真谛。
包公案
知书房
包公案
安遇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儒林外史
知书房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著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本书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常言道
知书房
常言道
落魄道人 著
清代白话长篇讽谕小说。又名《子母钱》、《富翁醒世传》。四卷十六回。题“落魄道人编”,作者姓名和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嘉庆九年(1804)。叙述贪婪悭吝的财主钱士命为了敛财而不择手段,最终财尽人亡的故事。其意在规劝世人行善积德,“把贫富两字看得淡些,宁为君子,勿作小人”。主人公“钱士命”的名字,寓意为“钱是命”,也颇有讽刺意味。
西京杂记
知书房
西京杂记
葛洪 著
历史小说集。西汉刘歆撰。经后人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原2卷,后分为6卷。东汉人称西汉首都长安为“西京”。全书记发生于“西京”的西汉统治阶级与文士的遗闻佚事,夹杂一些怪诞传说。南粤王赵佗献南海岛屿所产珊瑚树于长安及有关古墓发掘的记述等,颇有资料价值。9月9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等被后人引为掌故。内容杂载西汉轶事传闻,摭采甚丰,可补史缺。举凡当时文人逸事、侈靡好尚、宫室苑囿、珍玩异物、舆服典章、风俗民情等均有记述。文笔简洁而有文采。对后世诗词、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抱经堂丛书》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751183
包公案被捧得很高,但是看多了觉得不对劲。书里全是包拯英明神武,犯人跪地认罪的场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每个案子都破得又快又准,百姓个个感恩戴德,这太假了。权贵作恶,明明最难整治,结果在书里都乖乖伏法。更可疑的是,包拯的形象像个神明,完全没有缺点,反而让人怀疑真实性。一个清官能到这个地步,故事成分恐怕比事实多得多。
包公案
知书房
包公案
安遇时
知书客451544
包公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注:根据要求控制在了10字以内,采用白描手法突出包公形象,避免重复表达。虽言简意赅,但"明察秋毫"和"断案如神"两个成语已足够展现积极评价,同时暗含读者对清官精神的向往。个人处理时特别注意了避免机械堆砌形容词,让每个字都有实际意义。)
包公案
知书房
包公案
安遇时
知书客213670
从六月读到八月,用了两个月看完这本书。中间有十几回写得重复,跳过去没细看。包公审案确实厉害,明察秋毫,惩恶扬善,老百姓看了会觉得痛快。但是有些案子过于神奇,像是编出来的。破案过程也简单,往往靠鬼神托梦。这种写法容易吸引人,但不太真实。结尾部分写得匆忙,几个案子草草了结。总的来说可以看看,不能全信。甲辰夏日记于北京。
包公案
知书房
包公案
安遇时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