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
知书房
常言道
落魄道人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古代人说话讲究道理,字字珠玑。现在的人说话随意,常常词不达意。古代人说话是为了明理,比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现在还是做人准则。现在的人说话是为了显摆,为了抬杠,为了博眼球,根本不管话里的道理。
《常言道》这本书把生活中的老话都说明白了。比如"礼多人不怪",现在年轻人觉得这是虚伪,其实这是基本的尊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年轻人不信,等到吃亏了才后悔。这些老话都是前人用教训换来的。
现在的人说话太浮躁。网上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说狠话。古人说"祸从口出",现在的人根本不当回事。等到真的惹出麻烦,才知道老话有道理。
书里还说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将心比心"这句话,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家都只顾自己,根本不管别人感受。"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人吃了亏也不长记性,同样的错误反复犯。
现在的社会变得太快,很多老规矩都没人遵守了。但《常言道》这本书告诉我们,有些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年轻人总想着打破传统,其实很多传统是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话,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不少读者觉得《常言道》这本书不好懂,读起来费力。其实这本书用的是晚清民初的口语,里面夹杂了很多当时的方言俗语。读不懂的原因主要是方法不对。读这类近代白话作品,最好先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近代白话和现代白话差别很大,很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变了。
《常言道》里用了很多江浙一带的方言。比如"促狭"这个词,现在很少人用,当时却是常用词。还有"淘气"这个词,在书里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这些方言词就像密码,不知道密码本就看不懂。
读这类书有个诀窍,就是要准备一本近代汉语词典。遇到不懂的词就查,查多了就习惯了。另外可以看看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如《官场现形记》或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些书用的语言都差不多。
书里还有很多当时的俗语和歇后语。这些表达方式现在都不用了,所以读起来会觉得陌生。比如"骑驴看唱本"这个说法,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种情况很正常,就像让一个北京人去听广东话,肯定也听不懂。
一句真言,胜过万卷书。
有人说:"俗语里藏着千年的智慧。"这话不假。翻看《常言道》时,忽然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老话,竟像一壶陈年普洱,越品越有味道。现代人总爱追逐新潮词汇,却忘了最朴实的道理往往就在祖辈的口口相传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谚语。"吃亏是福"四个字,年轻时觉得是软弱,如今倒品出了几分豁达。去年公司竞聘时主动让出一个机会给同事,没想到三个月后他成了我新项目的贵人。这大概就是老话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吧。
书中收录的农谚也妙趣横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简简单单八个字,把时令节气说得明明白白。上周末在阳台试着按节气种了些小番茄,没想到真比往年长得旺盛。这些凝结着农耕智慧的俗语,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充满温情的家常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出差前母亲总要塞一包自家腌的酱菜,以前嫌麻烦,现在懂得这是无法言说的牵挂。书中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闲来总爱随手翻几页《常言道》,有时在咖啡馆,有时在地铁上。这些质朴的句子像老友的叮咛,平淡中见真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真该慢下来,听听祖先留下的这些"常言",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有人从《常言道》里读出了"吃亏是福"的处世智慧,有人品出了"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的务实精神。而我翻着这本老话集,就像坐在巷子口听邻家大爷摇着蒲扇讲故事,那些带着烟火气的俗语,把人生道理说得格外通透。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这些祖辈传下来的老话,依然能给迷路的现代人指明方向。读着读着,忽然明白为什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原来最朴素的道理,往往最经得起时光考验。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