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
葛洪

西京杂记

葛洪  

历史小说集。西汉刘歆撰。经后人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原2卷,后分为6卷。东汉人称西汉首都长安为“西京”。全书记发生于“西京”的西汉统治阶级与文士的遗闻佚事,夹杂一些怪诞传说。南粤王赵佗献南海岛屿所产珊瑚树于长安及有关古墓发掘的记述等,颇有资料价值。9月9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等被后人引为掌故。内容杂载西汉轶事传闻,摭采甚丰,可补史缺。举凡当时文人逸事、侈靡好尚、宫室苑囿、珍玩异物、舆服典章、风俗民情等均有记述。文笔简洁而有文采。对后世诗词、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抱经堂丛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7828
好书,古人智慧!精妙、深刻、实用!可以细读,可以速览,可以挑着看。高兴时读,烦躁时也读。聪明人能有收获,普通人也能有收获。一无所有时要读,功成名就时也要读。读史不如懂史,懂史不如用史。用史才能改变命运!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6388
百年风雅,尽在笔记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3067
从《西京杂记》中寻得些断片,越是翻阅,越觉世事如长安城里的迷雾,分明看得见朱雀大街的轮廓,却总也走不到尽头。那些宫廷轶事、市井传闻,像极了我们今日的职场浮沉,明明知道规则,却总在关键时刻失了方寸。读到汉宫中的明争暗斗时,忽然惊觉千年未变的竟是人心。未央宫的夜宴与今朝的饭局,不过是换了副皮囊。 记得其中记载的铜雀台遗事,辉煌处最易见衰相,就像我们拼命追逐的职位与成就,到手时反生惆怅。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奇闻异事,分明在提醒着:当下的困惑,前人早已历遍。可为何我们仍要在同样的迷宫里打转?偶尔从字缝里窥见古人的焦虑,倒像是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最教人怅然的是那些失传的技艺与消散的风雅,像极了我们正在丢失的生活本真。在碎片化的阅读间,突然懂得所谓传统,不过是无数个"当下"的叠影。而今我们站在时间的另一端,同样看不清前路,同样在传统与变革间徘徊。这或许就是读史的况味——既不能完全相信,又不得不从中找寻依凭。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1118
读过,不太懂,可能有用。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7263
"杂记"二字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翻开葛洪的《西京杂记》,扑面而来的不是正史的庄严肃穆,而是带着烟火气的历史碎片。这些碎片散落在长安城的街巷里,藏在未央宫的檐角下,附着在宫廷乐师的琴弦上,看似杂乱无章,却在不经意间勾勒出西汉盛世的真实轮廓。读书人常道"正史不足,则求之野史",而《西京杂记》恰是这般野史中的珍品。 慢读《西京杂记》,方能体会其中三昧。这书不似《史记》那般气势磅礴,也没有《汉书》的严谨缜密,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葛洪笔下的长安城,既有帝王将相的恢弘气象,也不乏市井小民的烟火气息。上至未央宫的奇珍异宝,下至长安街头的手艺人,都被他一一记录在册。这种记录不是刻板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观察与思考。读着读着,仿佛能看见两千年前的长安城在眼前徐徐展开。 《西京杂记》的妙处,在于它打破了正史的框架。正史记载的是"大事",而杂记捕捉的是"小事"。但恰恰是这些小事,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书中记载的"昭阳殿里最承恩"的赵飞燕姐妹,其事迹远比正史生动;记录的"凿壁偷光"的匡衡,其形象也比史书更加丰满。葛洪似乎深谙一个道理:历史不只有王侯将相,更有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这种观察视角,在当时可谓超前。 细品书中记载的种种轶事,不得不佩服葛洪的观察之细致。他对长安城的风物描写,对宫廷生活的记录,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洞察力。特别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如"长安巧匠丁缓作被中香炉","汉制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都成为后人研究西汉物质文化的重要依据。这种记录方式,既有史家的严谨,又有文人的雅致,更带着几分博物学家的趣味。 葛洪的笔法看似散漫,实则暗藏章法。他记录的历史碎片,就像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一片都能照见历史的一个侧面。读《西京杂记》,常会为其中某些记载与正史不符而困惑,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些"不符",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一叙事,而《西京杂记》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夜深人静时翻阅此书,常会生出几分恍惚。那些记载中的长安城,那些已经消逝的宫廷往事,那些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都在字里行间重新鲜活起来。葛洪用他的笔,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份记忆或许不够系统,不够完整,但正因为它的零散与随意,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读《西京杂记》,需要放下对正史的执念。它不是要告诉你"历史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展现"历史可能是怎样的"。这种开放的历史观,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历史研究最怕的就是先入为主的定见,而《西京杂记》恰恰提供了一种打破定见的可能。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记载,那些不合常理的描述,或许正是被正史过滤掉的另一种真实。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杂记"二字的深意。杂而不乱,记而不述,这正是葛洪的高明之处。他没有试图构建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是忠实地记录下所见所闻。这种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太习惯于接受加工过的历史,而忘记了历史原本的面貌可能更加复杂多元。《西京杂记》就像一面棱镜,让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的光谱。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