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最近重读《大卫·科波菲尔》,这本被狄更斯称为"最宠爱的孩子"的作品,依然让我在伦敦的雾气与阳光间辗转。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戏剧性的转折,而是大卫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即便在墨德斯通姐弟的冷酷管教下,在酒瓶标签厂做着童工的日子里,他依然能注意到河面上的粼粼波光,记得佩格蒂小船屋里海风的味道。 当读到十岁的大卫被送往伦敦做工时,我总忍不住想:若是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当时的英国社会对穷苦儿童有着惊人的冷漠,那些在工厂里耗尽童年的孩子,他们的痛苦就像泰晤士河上的煤灰,随处可见却无人真正在意。大卫是幸运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叙事天赋,能将苦难转化为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但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爱的能力——对母亲复杂的思念,对艾米丽纯真的守护,甚至对后来背叛他的斯蒂福兹,都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 特别在重读贝西姨婆出场的情节时,我忽然理解了狄更斯的温柔。这位看似古怪的老妇人,其实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难得的人性光辉。当她对着衣衫褴褛的大卫说出"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时,我仿佛看见狄更斯本人正透过书页凝视着工业革命中的英国。这种道德劝诫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直白,但在那个儿童可以被随意抵押给债主的年代,这样的坚持何其珍贵。 小说后半部分最让我唏嘘的是大卫与朵拉的婚姻。年轻时读到这里总埋怨大卫的幼稚,如今却读出了更深的悲哀。朵拉像只永远长不大的金丝雀,她的早逝似乎暗示着某些美好品质在成人世界里的必然消亡。而艾妮斯的出现,则展现了狄更斯对理想人格的想象——那种在经历苦难后依然澄澈的灵魂。 合上书页时,伦敦的暮色正透过窗纱漫进来。两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科波菲尔式成长"——不是变得世故,而是在认识世界残酷之后,依然能像大卫那样,在回忆录的第一行写下:"我是否将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本书必须展示的。"这种带着伤痕却依然向前的勇气,或许就是狄更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