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86730
2025年09月04日
最近重读《大卫·科波菲尔》,这本被狄更斯称为"最宠爱的孩子"的作品,依然让我在伦敦的雾气与阳光间辗转。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戏剧性的转折,而是大卫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即便在墨德斯通姐弟的冷酷管教下,在酒瓶标签厂做着童工的日子里,他依然能注意到河面上的粼粼波光,记得佩格蒂小船屋里海风的味道。 当读到十岁的大卫被送往伦敦做工时,我总忍不住想:若是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当时的英国社会对穷苦儿童有着惊人的冷漠,那些在工厂里耗尽童年的孩子,他们的痛苦就像泰晤士河上的煤灰,随处可见却无人真正在意。大卫是幸运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叙事天赋,能将苦难转化为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但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爱的能力——对母亲复杂的思念,对艾米丽纯真的守护,甚至对后来背叛他的斯蒂福兹,都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 特别在重读贝西姨婆出场的情节时,我忽然理解了狄更斯的温柔。这位看似古怪的老妇人,其实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难得的人性光辉。当她对着衣衫褴褛的大卫说出"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时,我仿佛看见狄更斯本人正透过书页凝视着工业革命中的英国。这种道德劝诫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直白,但在那个儿童可以被随意抵押给债主的年代,这样的坚持何其珍贵。 小说后半部分最让我唏嘘的是大卫与朵拉的婚姻。年轻时读到这里总埋怨大卫的幼稚,如今却读出了更深的悲哀。朵拉像只永远长不大的金丝雀,她的早逝似乎暗示着某些美好品质在成人世界里的必然消亡。而艾妮斯的出现,则展现了狄更斯对理想人格的想象——那种在经历苦难后依然澄澈的灵魂。 合上书页时,伦敦的暮色正透过窗纱漫进来。两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科波菲尔式成长"——不是变得世故,而是在认识世界残酷之后,依然能像大卫那样,在回忆录的第一行写下:"我是否将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本书必须展示的。"这种带着伤痕却依然向前的勇气,或许就是狄更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大卫·科波菲尔
知书房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知书房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乔治·爱略特 著
乔治·爱略特(1819—1880),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她的代表作。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小镇圣奥格有一位磨坊主塔利弗,他生性善良而固执,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产业全部落人对手威根姆律师的手中,而他心爱的女儿麦琪与哥哥汤姆从小感情深厚,可是同样固执的汤姆却为此事跟妹妹有了隔阂。几年后,刻苦努力的汤姆用攒下的钱买回了父亲生前失去的产业,全家生活有了转机,这时汤姆发现表妹的情人在热烈地追求麦琪。新的变化又在等待他们。
少年维特之烦恼
知书房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著
你只找到一次真爱。当维特与美丽的乐天共舞时,仿佛置身于天堂。然而,这是一种短暂的快乐。与另一个男人订婚后,她容忍维特的崇拜并鼓励他的友谊。她永远无法回报他的爱。心碎的他离开了她在乡下的家,试图逃避自己的欲望。但当他收到一封信告诉他她终于结婚时,他的激情很快就变成了破坏性的痴迷。当他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维特被一个确定性所困扰。他已经失去了活着的理由。
感伤之旅
知书房
感伤之旅
劳伦斯·斯特恩 著
劳伦斯·斯特恩的革新之作《项狄传:绅士特里斯特拉姆·项狄的生平与见解》对时间、空间、叙事技巧乃至小说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了大胆把玩。自问世后的几个世纪里,它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小说的发展进程,詹姆斯·乔伊斯和托马斯·品钦等作家的作品都体现出斯特恩对他们的影响。《感伤的旅行:通过法国与意大利》是其主题上的续篇,讲述了《项狄传》中一个次要人物的故事,同样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诙谐小说。尽管这部作品不如其声名远扬的前作知名,但对于那些视斯特恩为喜剧天才的人而言,它同样令人惊叹,充满了疯狂的想象力。
精选书评
知书客134243
狄更斯这本书写得太啰嗦了。他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写进去,结果每一件事都写不深。大卫的成长经历本来可以写得更好,但作者只会用那些老套的情节。好人特别好,坏人特别坏,这种写法太简单了。我看到后面就觉得烦,所有问题都用巧合解决,这算什么本事?书里人物说的话也假,不像真人会说的。狄更斯就是靠这套东西骗眼泪,其实没什么真东西。
大卫·科波菲尔
知书房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知书客237124
读《潘》的时候我在想,这个猎人到底在追求什么。一个人躲在森林里,不停地说自己爱大自然,可是一见到人就犯病。他看不起村民,又忍不住去找那个姑娘。最后姑娘死了,他又回到森林。这算什么?你既然瞧不上人类社会,干嘛还要在村子里兜圈子?躲起来就躲到底,别一边骂人一边又巴望着和人来往。这种矛盾让我觉得难受。
潘
知书房
潘
克努特·汉姆生
知书客293558
汉姆生的《潘》试图描绘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但读起来更像是一场自我陶醉的幻觉。主角格伦在森林里的挣扎显得刻意又造作。那些所谓的命运冲突像硬塞进去的,一点都不自然。作者用力过猛地刻画孤独,反而让人感觉虚假。整本书像在拼命证明什么,结果只证明了他自己都没想明白。读完只觉得浪费了时间。
潘
知书房
潘
克努特·汉姆生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