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06033
2025年09月04日
翻开《近思录》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遇见一个思想深邃的智者,却不想遭遇了一场令人窒息的道德说教。这种窒息感来自太多方面,而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莫过于书中那些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理学教条。 朱熹的笔触总是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仿佛他手中握着通往真理的唯一钥匙。他将"存天理,灭人欲"说得如此轻巧,却从未想过普通人的欲望与天理之间复杂的纠葛。在论述"格物致知"时,他反复强调要穷究事物之理,可他自己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却如此片面。我常常在想,一个真正懂得"格物"的人,怎会将对女性的歧视也当作天经地义?怎会把三纲五常看得比活生生的人更重要?这种矛盾让我不禁怀疑,朱熹所谓的"理",是否只是他个人偏见的另一种说法? 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那些自相矛盾之处。他一面强调"心统性情",主张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一面却又制定出繁琐至极的日常行为规范,连坐姿、步态都要严格规定。这种对内心与外在的双重苛求,最终只会造就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我见过太多熟读《近思录》的人,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最龌龊的勾当。这不正是这种矛盾学说结出的恶果吗? 书中的论述方式也让人难以忍受。朱熹似乎特别钟爱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动不动就"学者当""君子应",却很少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的文字缺乏《论语》的亲切,没有《孟子》的雄辩,更比不上《庄子》的灵动。整本书就像一位板着脸的私塾先生,不停地敲着戒尺,却从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枯燥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启发思考,不如说是扼杀思想。 最让我失望的是《近思录》对现实生活的漠视。朱熹把"理"说得玄之又玄,却对普通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农民在田间挥汗如雨,工匠在作坊里精雕细琢,商人在市集中讨价还价——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道德训诫,是脱离实际的心性讨论。我不禁要问:一个真正关心"天下之理"的思想家,怎会对人间的烟火气如此陌生? 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圣人气象"的描述。朱熹笔下的圣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某种刻板的标准。这种对圣人的神化,与其说是表达敬意,不如说是暴露了想象力的贫乏。真正的圣人难道不应该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吗?孔子尚且有"丧家之犬"的自嘲,孟子也会与人激烈辩论,为何到了朱熹这里,圣人就变成了僵化的道德符号? 《近思录》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用一套固定的框架来规范复杂多变的人性。朱熹把世界看得太简单了,他以为只要人人都遵循他的"理",天下就能太平。这种天真的想法,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历史告诉我们,最黑暗的时代往往正是理学最盛行的时代。当士大夫们忙着讨论"未发之中"时,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这种思想与现实的反差,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不过话说回来,我并非全盘否定《近思录》的价值。书中关于"敬"的讨论,关于"慎独"的思考,确实包含着不少真知灼见。如果能抛开那些教条化的表述,朱熹的某些见解依然能给我们启发。但问题在于,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太多陈词滥调之中,就像珍珠混在沙砾里,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发现。 掩卷沉思,我不禁为《近思录》感到惋惜。它本可以成为一部探讨人性、思考人生的伟大著作,却因为作者的偏执与局限,变成了一本令人望而生畏的道德教科书。朱熹花费毕生精力构建的理学体系,最终却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这种结局,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思想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也许,我们对待《近思录》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既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也认清它的时代局限。毕竟,任何思想一旦被奉为绝对真理,就注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朱熹本人恐怕也没想到,他那些苦心孤诣的言论,会在后世被扭曲成什么样子。这或许就是思想史上最吊诡的悖论:越是想要规范一切的人,他的学说越容易被后人误解和滥用。 合上书本,窗外的阳光正好。我突然意识到,比起钻研那些晦涩的理学概念,或许更应该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那里有欢笑,有泪水,有不完美却鲜活的生命。而这些,恰恰是《近思录》中最缺乏的东西。
近思录
知书房
近思录
朱熹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明夷待访录
知书房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著
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体论
知书房
体论
杜恕 著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旧、新《唐志》同。恕字务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父也。官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斩鲜卑小子一人为程喜所劾,免为庶人,徙章武。阮武谓恕曰:「今向闲暇,可潜思成一家言。」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传。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四卷者,卷凡二篇,其书盖亡于唐末,《群书治要》载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审观知是《君》、《臣》、《行》、《政》、《法》、《听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见《御览·六帖》,而《意林》以《自叙》终焉。今录出校定为一卷。恕又有《笃论》,别载于后。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既望。
法言
知书房
法言
扬雄 著
儒学类著作。亦称《扬子法言》西汉扬雄撰。十三卷。《汉书·扬雄传赞》云: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法言》摹拟《论语》,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等十三目,书末有《法言序》。全书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认为“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法言·寡见》)。主张“书非经,非书也;言非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法言·问神》)。提出“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排斥)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该书通行本有晋李轨注和北宋司马光集注本二种。《四库全书》收录。
精选书评
知书客373936
有人从《近思录》里看到"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准则。有人读出了"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我翻开这本书,感觉像在和宋代理学家们聊天。他们用简单的话讲深刻的道理。这些思想沉淀了几百年,现在读来依然有用。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这种冷静思考的智慧。它教会我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做个明白人。每读一遍都有新收获。
近思录
知书房
近思录
朱熹
知书客214959
奇书,理学之精华。好读、易懂、有用!可以随便翻,可以认真学。开心时能看,烦恼时也能看。聪明人能懂,普通人也能懂。迷茫时要读,明白时也要读。求人不如求己,读书不如明理。明理之路!朱熹讲得实在,二程说得透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句句在理。看一遍有收获,看十遍大不同。圣贤道理就在眼前,关键要自己体会。
近思录
知书房
近思录
朱熹
知书客887150
《近思录》十四卷,朱子与吕东莱所辑也。观其书,上穷性命之原,下探治世之要,言简意赅,意蕴无穷。每读一二则,便觉胸中洒然,如饮醇醪。程朱理学家言,世人或病其空疏,然细味此书,字字皆从躬行实践中来。朱子晚年欲作《近思后录》而未果,令人不禁扼腕。今人但知《四书章句》,而此编殊少寓目,岂非至宝蒙尘邪?
近思录
知书房
近思录
朱熹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