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近思录
朱熹

近思录

朱熹  

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共622条。《道体》论述“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为学》论证“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出处》论述“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该书令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好高骛远,实为阐述儒家性理概论诸书之祖,入圣之基。有《四库全书》本,《朱子遗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端溪丛书三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96196
读完《近思录》最深的体会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的系统化整理确实令人叹服。他将北宋理学四子的思想精华熔铸一炉,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清晰的思想脉络。但细究之下会发现,这种将道德修养置于首位的理论体系,在实际社会治理中存在明显局限。人性本就复杂多变,单靠"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真正约束人的行为。程朱理学过分强调内在修养,反而容易造就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言行不一的伪道学。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制度约束的道德教化犹如空中楼阁。朱熹构建的这套精致的思想体系,在书院讲学中或许可行,但要应用于复杂的社会治理,就显得力有不逮了。与其寄希望于人人成为圣贤,不如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791
千载心传,读之惘然。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1840
初学者读此书,可明理学脉络。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788
朱熹的《近思录》像一壶陈年老茶,初尝苦涩,细品又觉回甘。每次翻开这本理学经典,总觉得自己在雾里看花,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成句子却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些"理气""心性"的讨论,就像是古人在云端对话,而我这个凡夫俗子只能仰着脖子张望。 朋友说这本书是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可这门槛未免也太高了。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开始走神,"存天理,灭人欲"六个字在眼前飘来飘去,却怎么也抓不住其中的真意。倒是朱熹和程颐讨论"格物致知"时,让我想起小时候蹲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只是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粗浅的"格物"。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敬"的阐释。朱熹说"主一无适之谓敬",可我连"适"是什么意思都要查半天字典。现代人讲究效率,连吃饭都要刷手机,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实在难以企及。就像泡茶讲究水温、时间,读《近思录》也需要特定的心境,可惜我总是静不下心来。 最近试着在清晨读这本书,配合着一杯清茶。说来奇怪,当茶香弥漫时,那些晦涩的文字似乎也变得亲切了些。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奥义,但渐渐能感受到古人思考的深度。就像品茶不能牛饮,读圣贤书大概也需要细嚼慢咽吧。 书架上的《近思录》已经落了薄灰,每次看到都让我既惭愧又向往。或许再过十年,等我有了更多人生阅历,才能真正读懂这本"近思"之书。现在的我,就像个在理学大门外徘徊的旅人,既好奇门内的风景,又害怕推门后的茫然。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8639
翻开这本《近思录》时,我正坐在图书馆最角落的位置,窗外是初夏的蝉鸣,手里是泛黄的线装本。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人,我读这种理学经典总带着几分叛逆心理,就像被迫喝下一碗苦药,明知有益却总想皱眉。朱熹和他的小伙伴们编撰的这本理学入门读物,号称是"四子之阶梯",可我总觉得这阶梯未免砌得太高了些。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大学哲学课上,教授讲得眉飞色舞,我却听得昏昏欲睡。如今重读,倒不是因为突然开窍,纯粹是想看看这些被奉为圭臬的文字,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后世读书人顶礼膜拜。说实话,读前五十页时我差点放弃——那些"理气""性命"的讨论,活像在听一群老学究打哑谜。但转念一想,既然能流传八百年,总该有点真东西吧?于是硬着头皮往下啃,这一啃就是三个月。 《近思录》的结构很有意思,十四卷622条,像是一本理学微博合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这四位大V的精华语录被朱熹和吕祖谦精心编排,从道体到治国,从格物到修身,包罗万象。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这些片段式的文字,缺乏系统的论证过程,常常是直接抛出结论,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常想,若是放在今天,这些理学家们在知乎上答题,怕是要被评论区怼得哑口无言。 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那股子道德优越感。卷二讨论"为学大要",开口闭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仿佛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洪水猛兽。朱熹们把"理"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忘了他们所谓的"天理",说到底不过是经过士大夫阶层过滤后的伦理规范。读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话时,我差点把书摔了——这种反人性的说教,居然被奉为金科玉律数百年,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也有些闪光点。比如卷五讨论"改过迁善",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还有卷十一讲"教学",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育工作者仍有启发。但这些真知灼见往往淹没在大量空洞的道德说教中,就像沙里淘金,得费好大功夫。 最讽刺的是,这些理学家们一边高喊"格物致知",一边却对自然科学研究毫无兴趣。他们所谓的"格物",不过是把竹子盯上七天七夜,然后得出"天下万物皆是一理"的结论。这种脱离实证的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我常想,若是朱熹们把钻研"理气"的精力用在观察自然现象上,中国的科学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文字方面,《近思录》继承了宋儒的晦涩传统。那些"无极而太极""理一分殊"的表述,读起来像密码,非得借助大堆注释才能勉强理解。相比之下,先秦诸子的文章反而更直白有力。这种刻意追求玄奥的文风,不知是思想深刻使然,还是故作高深? 读完全书,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理学就像一件做工精美的紧身衣,把中国人的思想束缚了整整六百年。那些繁复的概念体系,那些严苛的道德规范,构建了一个看似完美实则窒息的精神牢笼。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国民性格中看到这种影响的残余——过分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体,重视形式而轻视实质,推崇权威而压抑创新。 当然,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偏激。毕竟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十二世纪的思想,难免会有"后见之明"的傲慢。理学家们确实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建立的体系也曾经发挥过稳定社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当一种思想被神圣化、教条化后,它的生命力也就走到了尽头。 合上书本时,窗外的蝉声更响了。我突然意识到,与其纠结于这些古老训条的是非对错,不如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是继续跪拜古人,还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也许,《近思录》留给当代读者最大的启示恰恰是:不要轻信任何现成的答案,哪怕它来自最权威的经典。
2025年07月18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