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59095
《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很有意思,虽然成书于三百多年前,但读起来总让人感觉黄宗羲就坐在对面,跟你一边喝茶一边讨论天下大事。这位清初的思想家确实不简单,能把政治制度、教育体系、土地分配这些严肃话题,写得如此鲜活生动。 开篇的"原君"就让人眼前一亮。黄宗羲直接说"天下为主,君为客",这观点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不过我最欣赏的是他论证的方式——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剖析君主制度的演变过程。从上古时期为民服务的公仆,到后来"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的专制君主,这种历史视角的解读特别有说服力。读着读着,我常会不自觉地点头:没错,制度的好坏关键看它服务谁。 "原法"篇里关于"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论述也很有意思。黄宗羲把法律制度比作"规矩",把执政者比作"巧匠",这个比喻太精妙了。我特别喜欢他说的"非法之法,束缚天下人之手足",每次读到这句话,就会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形同虚设的规章制度。不过要我说,黄宗羲可能过于理想化了——他把"三代之法"想象得太美好,其实任何时代的好制度都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学校"篇。黄宗羲主张学校应该成为议政场所,这个想法简直超前了三个世纪。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学术独立于政治,这种勇气在专制时代尤为难得。我常想,要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真能这样运作,中国的思想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不过话说回来,他理想中的"士人议政"模式,在操作层面可能还是过于文人化了。 "田制"部分的讨论最见功力。黄宗羲不仅看到了土地兼并的弊端,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他算的那笔经济账特别有意思:对比明代官田、民田的产量差异,用数据说话。这种实证精神在当时真是难得。不过作为现代读者,我会觉得他的解决方案还是太依赖"复井田"这样的传统理想,对商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读完全书,最打动我的是黄宗羲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明亡清兴的背景下,他依然坚持思考如何建设更好的制度。这种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批判现实,而是努力构想替代方案。虽然他的某些具体主张已经过时,但那种追求制度创新的勇气,以及"天下为公"的胸怀,至今仍能给人启发。 要说不足的话,我觉得黄宗羲对工商业的重视不够,这可能是时代局限。而且他笔下的理想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士大夫的道德操守——这让我想起现代政治学说的提醒:好制度应该假设人人可能变坏。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全书的价值。每次重读,我都能从黄宗羲的思想中获得新的启发,特别是他对权力制衡的思考,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总的来说,《明夷待访录》就像一坛老酒,历久弥香。它既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也提醒我们制度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黄宗羲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批判了旧制度,还勾勒了新蓝图的轮廓。这种建设性的批判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最应该继承的。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了解历史,不如说是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2087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专制王朝的夜幕下划出了一道思想的闪电。当现实政治令人窒息时,这部写于清初的著作却像一簇不灭的火种,证明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依然能穿透迷雾。书中对君主专制的尖锐批判至今读来令人心惊,那些"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论断,在三百年前就道破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最打动我的是黄宗羲始终保持着建设性的态度——他不是一味地愤世嫉俗,而是为后世描绘了一个可期的政治蓝图,这种在绝望中仍坚持思考出路的精神尤为珍贵。 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格外引人入胜。黄宗羲写到学校制度时,不厌其烦地描述生员们辩论时的场景,仿佛能听见他们慷慨激昂的声音;讨论田制改革时,他细致到考虑如何防止胥吏中饱私囊,这种务实的智慧令人叹服。最有趣的是他对历代政治得失的点评,时而犀利如刀,时而幽默调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经历过家国巨变的老人的智慧与通透。当我读到他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时,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牢骚,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洞见——任何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 在当代社会转型的阵痛中重读这部著作,会发现黄宗羲的思考依然鲜活。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思想者不仅要敢于批判现实,更要为未来播种希望。那些关于学校议政、方镇自治的大胆设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类追求良善政治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287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书店里翻过几回,每每令人掩卷沉思。世人多赞其反对专制的锋芒,我却更叹服于那份清醒的预见性。当整个士大夫阶层还在为科举功名汲汲营营时,他已看透了君主专制的痼疾。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明亡之际写下此书,既是对旧制度的清算,更为新世代的到来预留了思想的火种。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比单纯批判更显深刻。一个遗民能有如此胸襟,实在罕见。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717
《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写了治国的道理。作者在书中说了很多君主专制的坏处。他认为君主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是错误的。君主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这是不对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意是为民服务,不是压迫百姓。 这本书批评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作者指出传位给子孙的做法有问题。他认为选拔官员不应该只看科举成绩。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来统治百姓。他提出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很尖锐。 作者对田赋制度的分析很深刻。他说明朝的田赋制度害苦了农民。官府的苛捐杂税太多。地主剥削农民太狠。这些情况导致百姓生活艰难。他主张改革田赋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书中对学校的看法值得思考。作者认为学校不应该只是科举的附庸。他主张学校要培养真正的人才。他反对死读经书的做法。他建议学校要讨论国家大事。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仍有价值。 作者对法律制度的批判很严厉。他指出明朝的法律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官吏滥用权力的情况很严重。监狱里的黑暗现象太多。他主张改良法律制度,保护百姓权益。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很直接。作者不拐弯抹角,有什么说什么。他用简单的话讲复杂的道理。他举的例子都是实事。他提出的主张都很具体。这种写法让人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29355
中华思想史上的惊雷《明夷待访录》作为明清之际三大启蒙著作之一当之无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著作中,《明夷待访录》是批判力度最强、也最彻底的作品,至今震撼。《明夷待访录》意义之重大。至于思想锋芒之锐利、论述逻辑之严密、制度批判之深刻、改革主张之前瞻等等,有的是直接引用传承,更多的是化为无形滋养。 读完实在佩服作者胆识过人评论者眼光独到,作者所写道理明,分析透彻,直指要害,简单几句,切中时弊,力透纸背。有振聋发聩之感,更有提笔记录思考之念,思想深度一段一段都是入木三分的存在,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确实可以称为,"言能道破千年弊,理可惊醒梦中人。" 制度弊端与改革方案很难简单评价,每位读者都会不同理解。可敬黄宗羲敢于否定君主专制,可惜黄宗羲未能突破时代局限;可敬黄宗羲提出学校议政,可惜黄宗羲没有具体实施办法;可敬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可惜黄宗羲依然轻视商业实际地位。 清朝顾炎武说《明夷待访录》非同寻常,实在是经世大文。从古到今治国理政,就需要这样切中要害的文章,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出来,是时代必然要产生的真知灼见。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