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03288
2025年09月04日
在申不害的《申子》前停下,很多人能看到他的权术和智谋,我更在意君王如何纳谏。当权者最难的是接受批评,申不害却能让韩昭侯听进去,这比单纯讲权术更难。读的时候想到,古代君王能放下架子已属不易,何况还要改正错误。从这些细节能看出治理国家的真谛。权力越大,越容易迷失,韩昭侯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思考。
申子
知书房
申子
申不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韩非子
知书房
韩非子
佚名 著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邓析子
知书房
邓析子
邓析 著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
管子
知书房
管子
管仲 著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精选书评
知书客699023
申子行法家之道,强法度之用,云“君人南面之术”,主“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是驭臣之权术! 要求君主“去听”、“去视”、“去智”,就是装听不见,装看不见,装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细,没办法投其所好,这样大臣们也就没法掩盖他们自己的意图,而君主则可以辨别出忠臣和奸佞小人。
申子
知书房
申子
申不害
知书客212327
书架上翻到《申子》,很多人觉得它讲权术,我却看到申不害对法治的坚持。他给韩昭侯提建议,不是一味讨好,而是直指问题。那个时代,国君能听进去批评不容易。书里说"术"要藏于法,不是耍手段,是用规则办事。我在地铁上读完,觉得申不害其实很实在,他把复杂的治国道理说得简单明白。现在看,这种思想挺超前,依法办事比人治靠谱。
申子
知书房
申子
申不害
知书客989180
申不害的《申子》强调“术”治,主张君主藏权于胸,以隐秘手段驾驭臣下。这种思想看似高明,实则流于权术之末。法家重实效,但《申子》过于依赖君主的个人智慧,一旦君主昏聩,整个体系就会崩塌。后期的韩非融合法术势,恰恰说明申不害的局限性。读《申子》能感受到那种冰冷的算计,却看不到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权谋终究是小道,难成治国大道。
申子
知书房
申子
申不害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