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
更多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132
濯缨清流,辩士衣冠,邓析立郑国而谈名实;悬衡明法,利口烁金,刑书竹简字字千钧。春秋的月光静静流淌,照过子产的铸刑鼎,也映着邓析刻竹刑。那时的郑国街巷,处处可闻两可之言,时时得见讼师之辩。这般的风华,这般的气象,唯有在那个礼崩乐坏却又思想喷涌的时代,才能孕育出如此异彩。 邓析其人,可谓奇绝。他开创名家之先河,却又不拘于一家之说;他精通诉讼之道,却不止步于刀笔之利。那些被后人称作"两可之说"的妙语,细细品来,何尝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当世人拘泥于非此即彼的窠臼时,邓析早已看透万物皆有两面。这种思维,放在今日仍令人拍案叫绝。 《邓析子》虽仅存残篇,却如吉光片羽,熠熠生辉。开篇《无厚》之论,直指政治本质——"循名责实"四字,道尽为政要义。读至"民一于君,事断于法"之句,恍然惊觉:原来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参透了法治真谛。邓析主张的"见侮不斗""义贵公正",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他那些关于"势""变""转"的论述,简直是为政者必读的处世箴言。 特别令人叹服的是邓析的辩证思维。他说"动静不失其时",道出了变革的智慧;言"治世之礼简而易行",点明了制度的真谛。在礼法之争愈演愈烈的春秋末期,邓析既不盲目守旧,也不激进变革,而是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放在任何时代都堪称明智。 细读《邓析子》,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邓析谈"明君之治",实则是给统治者开出的治国良方;论"忠臣之行",道破了为臣者的立身之本。那些关于"因势利导""察言观行"的见解,至今仍可作为从政者的镜鉴。更难能可贵的是,邓析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既不阿附权贵,也不曲学阿世。 掩卷沉思,不禁感慨:邓析的思想,就像一颗明珠,历经岁月磨洗而愈显光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犀利的辩才,为中华思想史增添了别样风采。虽然《邓析子》原书已散佚大半,但留存下来的文字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热忱。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821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邓析子》这部春秋时期的奇书,闪烁着先秦名家思想的独特光芒。作为中国逻辑学的开山之作,它以其犀利的思辨和超前的法治观念,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邓析这位"刑名之祖",用他充满智慧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超越时代的处世宝典。 读《邓析子》时,我常惊叹于其中蕴含的现代性思维。书中"推类辨物"的方法论,与当代科学思维不谋而合;"循名责实"的哲学主张,至今仍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原则。韩非子曾评价邓析"好刑名",正是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执着探索,让这部著作历久弥新。 《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邓析子却更进一步,提出"名实相副"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语言概念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当我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困扰时,总会想起邓析的这句警世箴言。 书中"两可之说"的辩证思维最令我着迷。邓析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主张"可不可,然不然"的相对论观点。这让我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两千多年前的思想竟与当代科学发现遥相呼应。这种不囿于成见的思维方式,对培养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不慕古,不留今"的革新主张,展现了邓析超越时代的远见。在墨守成规者看来,这或许是大逆不道;但在追求进步的人眼中,这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我常常思考:如果当时的社会能够接纳邓析的超前理念,中国的法治传统或许会更早成熟。 《邓析子》中关于"势"的论述尤为精妙。"因势利导"的智慧,让我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受益匪浅。书中说"圣人因势而为",这种顺势而为的处世哲学,既不同于消极避世,也区别于盲目冒进,展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人生智慧。 邓析对"法"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他主张"事断于法"的法治思想,在礼制盛行的春秋时期可谓石破天惊。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如果当时能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中国历史或许会少很多治乱循环的悲剧。这种以法为尊的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转辞"篇的论辩艺术堪称一绝。邓析教导人们要"因其言,听其辞",这种倾听与回应的沟通技巧,在当代社会依然适用。我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处理工作中的分歧,发现确实能够化解不少无谓的争执。 最打动我的是邓析的平民立场。他主张"与民同道",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显得格外珍贵。当我看到他为平民百姓提供法律咨询的故事时,不禁联想到现代的法律援助制度,这种跨越时空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 《邓析子》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有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有时是处世智慧的启迪,有时则是革新勇气的激励。这部尘封千年的典籍,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独特的思辨方式,引导我们突破思维定式,探索真理的本质。 掩卷沉思,邓析的思想犹如一泓清泉,洗涤着被世俗观念蒙蔽的心灵。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或许正如邓析所言:"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这部先秦名家的思想结晶,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完善自我。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6979
说来讽刺,直到研究生阶段写先秦诸子论文时,我才被迫翻开这本被列为"名家经典"的《邓析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法家著作之一,它确实开创性地提出了"刑名之术",但细读之下,那种刻意为之的诡辩气质,简直像极了现代某些哗众取宠的网红律师。 全书充斥着令人不适的语言游戏。比如"不死不生,不刑不名"这类故作高深的论断,表面看是辩证思维,实则是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的文字把戏。更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两可之说",活脱脱就是古代版的"杠精"教科书——难怪史书记载邓析最后会死在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这种玩弄逻辑的人终究被逻辑反噬。 最令我反感的是其中透露出的极端功利主义。在"转辞篇"里,邓析居然把人际关系比作"市道之交",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种冷冰冰的世界观,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甚至怀疑,当下那些钻法律空子的讼棍们,是不是都偷偷拜读过这本"古代厚黑学"?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令人不适的真实,反而让《邓析子》具有某种标本价值。它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人性中最阴暗的计算本能。当邓析在"无厚篇"里大谈"君有三累"时,那种对权术的痴迷简直要从竹简里溢出来。这种毫不掩饰的野心,倒是比后世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来得坦率。 不过最可悲的莫过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某些政客、律师身上看到邓析的影子。那些玩弄法律条文的把戏,那些颠倒黑白的诡辩,本质上和春秋时期的"刑名之术"有什么区别?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吊诡之处——即使是最令人不齿的思想,只要足够典型,就永远能找到它的当代传人。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8971
推荐⭐⭐⭐⭐⭐ 三年前初读《邓析子》,只觉得晦涩难懂,草草翻过便束之高阁;直到上周在法院旁听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律师援引"两可之说"的场面让我突然想起这本先秦奇书。回家后迫不及待从书柜深处找出这本落满灰尘的典籍,竟读得手不释卷。 记得第一次接触邓析,还是在大学法学院的法制史课上。教授说他是"名家鼻祖",我却只记住了"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这个标签。直到亲眼目睹现代法庭上律师运用"两可"的辩论技巧,才恍然大悟——原来两千年前的智慧,至今仍在司法实践中焕发着生命力。 《邓析子》现存《无厚》《转辞》两篇,虽仅三千余字,却字字珠玑。最让我震撼的是《无厚篇》中"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的论断。初读时觉得太过冷酷,如今细想却暗含平等法理。邓析将天地君亲一视同仁地置于法律天平之上,这种思想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简直石破天惊。我常想,若是邓析能看到今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不知会作何感想。 特别着迷于书中"推辩"的智慧。邓析说"不推则无以达微",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与当下法庭上的质证技巧何其相似。前日重读"山渊平,天地比"的命题,忽然明白这不是诡辩,而是教人突破思维定式。就像上周那场庭审,当对方律师执着于表面证据时,胜诉方却另辟蹊径找到了突破口——这不正是邓析"别殊类使不相害"的现代演绎吗? 《转辞篇》中"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这段尤其精妙。作为经常参加学术研讨的法学研究者,我深有体会。去年在某次研讨会上,见一位前辈学者面对不同提问者随时调整论述策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化繁为简,当时只觉得叹为观止,现在想来分明是得了邓析真传。 最感慨的是邓析的命运。这位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思想先驱,最终因"乱法"被执政者杀害。站在郑州的邓析雕像前,看着这位手持竹简的先贤,突然想起《转辞篇》里那句"夫治之法莫大于私不行"。两千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为"杜绝司法私欲"而奋斗,先贤的智慧依然在照亮当下的法治之路。 合上书页,窗外已是华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竹简上的墨迹在脑海中重叠,突然明白何为"历久弥新"。邓析子的智慧就像黄河流水,表面看来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思考,始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奔涌不息。此刻特别想对那位两千年前的郑国大夫说:您提出的问题,我们仍在解答;您追求的理想,我们仍在实现。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3683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看清是非,分清对错。邓析子说,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律,法律不明确百姓就会混乱。法律就像绳墨,能矫正弯曲的木头;法律就像权衡,能称量物品的轻重。 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分寸。没有根据的话不要乱说,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做。邓析子认为,聪明人说话谨慎,做事稳重。愚蠢人说话随便,做事轻率。聪明人总是先想清楚再说,愚蠢人总是先说出口再后悔。 判断事情要看本质。表面现象常常会迷惑人。邓析子指出,水看起来平静其实很深,人看起来老实其实狡猾。所以观察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他平时的行为。了解事不能只听传言,要亲自去验证。 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再努力也没用。邓析子说,用刀砍不断流水,用火煮不干大海。这说明做事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了,事情就能成功;方法错了,事情就会失败。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公平。正直的人受人尊敬,公平的事让人信服。邓析子强调,官员断案要公正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人。百姓之间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对方。社会有了诚信,国家才能安定。 学习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到真本事的。邓析子认为,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天都要坚持学习,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际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邓析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