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
申子
申不害

申子

申不害  

法家著作之一。战国时期申不害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二篇,《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六篇,今仅存有《大体》一篇,收录在《群书治要》第36卷中。《玉函山房辑佚书》也辑录其片断。内容是论述驭臣之道,阐发术治理论。认为法、术、势是君主的三大政治法宝,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术”。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843
治国理政之道,首在循名责实,使官吏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名实相生,则上下有序;职责分明,则百事可成。申不害以术驭下,非为权谋,实乃建立明晰规范使臣下知所进退。其言"君操其本,臣事其详",道出了中央集权的精髓——君主执掌纲要,臣子处理细务,二者相得益彰。 法令贵在简明,执行重在严明。条文繁复反致执行不力,规矩琐碎必生规避之心。察申子所言"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可见其主张以能力定职位,以功绩论赏罚。这种务实精神,至今仍为行政管理之圭臬。 为政者当如镜止水,不为外物所动。过分显露好恶,则臣下必投其所好;随意表露情绪,则政令易失公允。申子所谓"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实为千古不易的为政箴言。现代管理者若能体悟此道,必能避免偏听偏信之弊。 术之为用,不在诡诈,而在明察。申不害强调的"术",实为考察臣下的系统性方法。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要察其能,更需验其效。这种立体化的考评思维,与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申子》愈久,愈觉其言简意赅中蕴含深刻智慧。其主张的"静因之道",不仅是治国之术,更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这种返璞归真的管理哲学,尤其值得深思。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540
申不害的《申子》中,那个"术"字总像一把锋利的刻刀,在权力与人性之间雕刻出令人心惊的智慧。"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这段文字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冷峻力量。当我们这些现代人在职场中遭遇权谋算计时,突然发现两千年前的这些文字竟然如此鲜活——原来政治智慧与处世哲学,从来就未曾改变过本质。 《申子》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势"与"变"的论述。"圣君任法而不任智",这句话道破了多少管理者难以启齿的真相。在权力游戏中,规则永远比个人智慧更重要。读到这里,不禁想起当代职场中那些看似温和实则严苛的考核制度,与申不害笔下的"循名责实"何其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人不得不感叹人性与权力的永恒博弈。 复旦大学历史系李教授的新著《申子新诠》,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权谋与智慧的战国时代。他将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放在整个法家发展脉络中解读,让我们看到这些冷峻文字背后,是一个思想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切思考。当读到"君无见其所欲"的权术智慧时,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文字能历经千年而不朽——因为权力场中的游戏规则,本质上从未改变。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4966
战国法家思想中熠熠生辉的《申子》,虽仅存残篇断简,却如吉光片羽般珍贵。与《商君书》《韩非子》共同构筑的法家理论体系里,申不害的"术治"思想独树一帜,其以"循名责实"为核心的治国智慧至今仍闪烁着独特光芒。翻阅这些穿越两千年的竹简文字,每每惊叹于先贤对人性洞察之深刻,对政治运作把握之精准。 残篇中那些关于"君人南面之术"的论述实在精妙。申不害将君主比作镜中映像,主张"静因之道",这种不露声色却掌控全局的统治艺术,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政治智慧,既有冷峻理性的法家本色,又不失对人心的细腻揣摩。那些看似简单的比喻——如"镜不设形""衡不设重",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堪称"理可通古今之变,道能贯治乱之机"。 细品其中的人性观察尤为耐人寻味。申不害对君臣关系的剖析入木三分,既看到"君臣不同道"的现实,又提出"示天下以无为"的解决之道。这种既承认人性弱点又寻求制度突破的思维方式,让人不禁联想到现代管理学的某些原理。其"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的主张,与当代"隐形领导力"理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先哲智慧的超前性。 历代学者对《申子》评价颇有分歧。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赞其"循名责实,参伍不失",而朱熹则批评"专尚权谋"。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这部著作的思想张力。个人以为,申不害的"术"并非简单的权谋之术,而是一套完整的政治运作方法论,其中蕴含的组织管理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掩卷沉思,最触动我的是申不害对"势"与"术"的辩证思考。他既强调"势"的重要性,又注重"术"的灵活性,这种平衡的智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组织管理中依然适用。残篇中那句"圣君任法而不任智",道出了制度建设优于个人才能的永恒真理,这种超越时代的洞见,正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明证。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6852
《申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所著,然细究其内容,颇多疑窦。申不害,郑国京人,以"术"治韩,使韩国"国治兵强",司马迁称其"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然《申子》今仅存辑佚,多为后人辑录,真伪难辨。其所谓"术"者,实为帝王驭臣之术,讲究"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看似高明,实则暗藏机心。 细读《申子》残篇,最令人玩味者莫过于其"术治"思想。申不害主张"君操其本,臣操其末",看似强调君臣各司其职,实则暗含权术之道。这种思想在战国乱世或可收一时之效,然长远观之,难免流于诡谲。韩非子曾批评申不害"徒术而无法",可谓一针见血。试想,若治国仅凭权术而无固定法度,岂非如履薄冰?况且,所谓"术"者,往往沦为帝王猜忌臣下、臣子揣摩上意的工具,最终难免导致上下相疑,朝政日非。 更令人质疑的是,《申子》中某些言论明显带有后人附会的痕迹。如"明君如身,臣如手"之说,与后世法家思想如出一辙,恐非战国初年所能有。且申不害在韩为相十余年,若其学说真如辑本所言这般系统完备,韩国何至于最终难逃灭亡命运?这不禁让人怀疑现存《申子》是否经过汉晋学者的加工润色。 然则,我们是否就该全盘否定《申子》的价值?倒也未必。正如庄子所言"盗亦有道",即便是权术之学,亦有其可取之处。申不害强调的"循名责实",对于整顿吏治确有裨益;其"无为而治"的主张,亦可视为对君主专制的某种制约。只是这些思想火花,被包裹在太多权谋算计之中,显得不够纯粹。 读《申子》,常令人想起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当道德约束日渐式微,人们不得不诉诸权术以自保。申不害的学说,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扭曲。而今人读之,与其汲汲于学习所谓"御下之术",不如深思:一个健全的社会,究竟应该建立在怎样的治理基础之上?是权谋机变,还是公开透明的法度?是君臣猜忌,还是各尽其责的信任? 掩卷沉思,《申子》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任何脱离道德根基的治国之术,终将如沙上筑塔,难以持久。这恐怕也是韩国虽强一时,却终未能成就霸业的内在原因罢。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5672
在法家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时代,申不害的"术治"理念仍然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这套理论的核心在于:在君主无法完全依靠制度约束臣下的情况下,通过权术手段来驾驭群臣,维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申子思想的意义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虽然这些手段可能不够光明正大,但确实解决了现实政治中的许多难题。 书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是申不害对君臣关系的具体分析。他明确提出"君操其本,臣操其末"的权力分配原则,建议君主保持神秘感,不轻易表露好恶;同时详细列举了"六微"等常见的臣下欺君手段。这些内容看似冷酷,但确实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生态。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记载的一些具体案例,比如申不害建议韩昭侯如何应对臣下的试探,这些细节让抽象的权术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