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45912
2025年09月04日
终于把这部大块头啃完了。说实话,读雨果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九三年》带给我的震撼,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讨好读者,却能在你心里留下永恒的印记。 首先要说说这个译本。相比某些生硬拗口的法语翻译,这个版本整体流畅度令人满意。虽然偶尔还能碰到"哦!公民"这样带着明显时代烙印的称呼,但译者显然在可读性和原作风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特别是那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文呈现得既保留了法语的韵律感,又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不过得承认,雨果那种动不动就插入大段历史议论的写作方式,确实需要读者调整心态才能适应。 说到内容,这部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史诗堪称雨果写作艺术的巅峰之作。三个主要人物——贵族出身的叛军首领朗德纳克、革命军司令郭文,以及他们的老师西穆尔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戏剧三角。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那个经典场景:朗德纳克为救三个孩子放弃逃亡机会,而郭文又为救朗德纳克违背革命原则。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远比简单划分善恶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的笔触既磅礴又细腻。他写战争场面时,能让读者听见炮火的轰鸣;写人物心理时,又能让人感受到最细微的情感波动。记得读到西穆尔登在处决郭文后自杀的情节时,我不得不放下书平静了好一会儿。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在现代文学中已经很少能体验到了。 特别想提的是雨果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从旺代叛军的作战方式,到巴黎街头革命群众的着装,再到国民公会的辩论场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巴黎先贤祠看到雨果墓时的情景——这位文学巨匠对法国的热爱与理解,确实配得上那样的安息之地。 有些读者可能会抱怨小说节奏太慢,或是议论太多。但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冗余"的部分,构成了雨果作品的独特魅力。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用文学重构历史。当读到"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点睛之笔时,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历经百年而不衰。 合上书页,脑海里还回荡着那些气势恢宏的段落。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很难完全理解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但雨果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在最极端处境下绽放的光芒。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学的力量——它超越时空,直抵人心。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后悔没早点读这部杰作。不过转念一想,也许现在的我,才真正准备好接受这样一部作品的洗礼。
九三年
知书房
九三年
维克多·雨果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远离尘嚣
知书房
远离尘嚣
托马斯·哈代 著
《远离尘嚣》是哈代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也是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了在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发生的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和起伏人生,深刻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之下,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远离尘嚣。变幻莫测、无法把握的命运,和作为人的本能和感情表现的爱情,是哈代作品中两个最主要的内容。
精选书评
知书客428275
爱与革命该如何抉择?读《九三年》时总被这个问题缠绕。郭文宁愿用生命换取敌人的生存,朗德纳克侯爵最后关头选择救出孩子。雨果写得真好——在绝对的理想面前,人性反倒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在混沌中依然能守护内心那一点善意。我们都活在各自的九三年里,但总有些东西,值得穿越烈火去坚守。
九三年
知书房
九三年
维克多·雨果
知书客993356
"爱情是盲目的,但婚姻却是一副雪亮的眼镜。" ——《克拉丽莎》第5卷中的这句箴言,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18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残酷映照,萨缪尔·理查逊在书信体小说的终章里,将克拉丽莎的悲剧升华成对父权制度的诗性控诉,那些羽毛笔尖流淌的墨水最终凝固成墓碑上的冰霜。
克拉丽莎 - 第 5 卷
知书房
克拉丽莎 - 第 5 卷
塞缪尔·理查森
知书客571050
诡谲谜团铺陈太满,主角却单薄如纸。狄更斯的遗作本该是场华丽谢幕,却成了未完成草图,读到最后就像被吊在半空——既无答案,也无快感。最讽刺的是,这部标榜悬疑的小说,唯一确定的竟是作者的突然离世。那些精心设计的烟雾弹,如今看来不过是编辑室里拼凑的碎纸片。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知书房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查尔斯·狄更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