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终于把这部大块头啃完了。说实话,读雨果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九三年》带给我的震撼,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讨好读者,却能在你心里留下永恒的印记。 首先要说说这个译本。相比某些生硬拗口的法语翻译,这个版本整体流畅度令人满意。虽然偶尔还能碰到"哦!公民"这样带着明显时代烙印的称呼,但译者显然在可读性和原作风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特别是那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文呈现得既保留了法语的韵律感,又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不过得承认,雨果那种动不动就插入大段历史议论的写作方式,确实需要读者调整心态才能适应。 说到内容,这部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史诗堪称雨果写作艺术的巅峰之作。三个主要人物——贵族出身的叛军首领朗德纳克、革命军司令郭文,以及他们的老师西穆尔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戏剧三角。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那个经典场景:朗德纳克为救三个孩子放弃逃亡机会,而郭文又为救朗德纳克违背革命原则。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远比简单划分善恶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的笔触既磅礴又细腻。他写战争场面时,能让读者听见炮火的轰鸣;写人物心理时,又能让人感受到最细微的情感波动。记得读到西穆尔登在处决郭文后自杀的情节时,我不得不放下书平静了好一会儿。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在现代文学中已经很少能体验到了。 特别想提的是雨果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从旺代叛军的作战方式,到巴黎街头革命群众的着装,再到国民公会的辩论场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巴黎先贤祠看到雨果墓时的情景——这位文学巨匠对法国的热爱与理解,确实配得上那样的安息之地。 有些读者可能会抱怨小说节奏太慢,或是议论太多。但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冗余"的部分,构成了雨果作品的独特魅力。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用文学重构历史。当读到"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点睛之笔时,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历经百年而不衰。 合上书页,脑海里还回荡着那些气势恢宏的段落。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很难完全理解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但雨果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在最极端处境下绽放的光芒。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学的力量——它超越时空,直抵人心。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后悔没早点读这部杰作。不过转念一想,也许现在的我,才真正准备好接受这样一部作品的洗礼。
九三年
九三年
九三年
维克多·雨果  著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