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实话,加缪的《局外人》被捧上神坛这么多年,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了,结果就像吞了块冰——凉得难受却消化不了。存在主义?荒谬哲学?要我说这就是个冷漠自私者的自白书,连装都懒得装的那种。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实验,但把人格缺陷包装成哲学深度,这操作比当代网红立人设还令人不适。 1. 虚伪的荒谬命题 全书最荒谬的根本不是默尔索的遭遇,而是加缪给他套上的存在主义光环。母亲葬礼不哭=活出真我?随机杀人=对抗荒诞?这套逻辑要是成立,监狱里关着的都是存在主义大师了。我在地铁上见过更真实的"局外人"——那些对着乞讨者刷手机的上班族,他们的麻木至少没被美化成哲学宣言。加缪给冷漠镶金边的本事,倒是给现代犬儒主义者提供了绝佳话术模板。 2. 中产知识分子的认知暴力 默尔索在法庭上的困境看似揭露司法荒诞,实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意淫。真正被司法系统碾压的底层民众,哪个有机会用"阳光太刺眼"这种文艺辩词?更讽刺的是,这种"高级"的疏离感必须要配上白衬衫、法语和殖民地背景才能成立。要是换成阿尔及利亚土著在同样情境下,故事恐怕就变成《今日说法》案例了。 3. 被过度解读的文学标本 那些称赞"精确如手术刀般语言"的评论家,大概没见过真正底层人民的语言——要么沉默要么粗粝,绝不会像默尔索那样用克制优雅的短句思考存在。整本书都透着股实验室里的 sterile 感,就像穿着白大褂的学者在观察"人类标本"。要说对异化社会的揭露,老舍《骆驼祥子》里祥子的三起三落,比这个法国殖民地小职员的故事深刻十倍。 最让我反感的是这种刻意为之的"零度写作",本质上和网红摆拍"真实生活"没区别。当我们的文艺青年在咖啡馆里捧读《局外人》时,真正被异化的外卖小哥正在楼下焦虑地看超时提醒。加缪要是活在今天,大概会写篇《外卖App算法与存在主义》——依然用精致句子讨论他人的苦难,依然保持安全距离。
局外人
局外人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