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26152
2025年07月01日
奇书?不过是纸上谈兵尔!《武经总要》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空洞无物。顺读是兵书,倒看为笑话。得意时读来可笑,失意时翻阅更觉荒谬。所谓"武经",不过是文人臆想之产物,真临战阵,何曾用上半分?将军读之误国,书生读之误己。要我说,这书还不如军中老卒的只言片语来得实在。习武不如练武,读书不如实战。沙场见真章,何须费这纸墨功夫!
武经总要
知书房
武经总要
曾公亮 丁度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著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吴子
知书房
吴子
吴起 著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现存《吴子》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投笔肤谈
知书房
投笔肤谈
何守法 著
中国明代军事理论著作。著者署为西湖逸士,似即为撰音点注的明代浙江人何守法,身世及生卒年不详。现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弘锡堂刊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译注本。本书分上下卷,共13篇,以示“仿《孙子》之遗旨”(西湖逸士《投笔肤谈引》)。本书大体按所述问题在战争指导中所处的地位,次第排列。每篇又分为题解、原文、注解、注音和批评5部分。 “题解”阐述该篇的主要内容,指明与其他篇的内在联系, “注解”用于解释“原文”,且附有大量战例加以佐证。计上卷《本谋》第一、《家计》第二、《达权》第三、《持衡》第四、《谍间》第五、《敌情》第六;下卷《军势》第七、《兵机》第八、《战形》第九、《方术》第十、《物略》第十一、《地纪》第十二、《天经》第十三。
精选书评
知书客811431
奇书也,武经之绝唱!酣畅淋漓,痛快至极!可作兵书观,可当谋略品;可研其阵法,可习其器械。沙场点兵宜读,运筹帷幄更宜读。将军可取其韬略,士卒亦能得其勇武。困顿时当读,得意时更当读。习武不如知武,知武不如用武。用武之道,尽在此书!每展卷必有所得,常读常新,诚乃兵家之瑰宝,武者之明灯!
武经总要
知书房
武经总要
曾公亮 丁度
知书客814965
《武经总要》说是曾公亮和丁度编的,但让人怀疑是不是他们真懂军事。书上讲了很多兵器阵法,看起来挺全,实际上很多都是抄前人的东西,自己没怎么验证过。宋朝打仗一直输,这本书却没提出什么有用的办法。可能是为了应付皇帝才写的,真正打过仗的人看了会觉得不实用。书名起得大气,内容却配不上这个"总要"两个字。
武经总要
知书房
武经总要
曾公亮 丁度
知书客279096
真是本烂书,吹得厉害。正面看觉得啰嗦,反面看觉得扯淡。无聊时想看但看不下去,生气时看更来气。将领看了没用,士兵看了更没用。打仗时看了误事,不打仗时看了浪费时间。打仗不如练兵,看书不如实战。关键是怎么打胜仗,书上写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
武经总要
知书房
武经总要
曾公亮 丁度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