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吴子
吴子

吴子

吴起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现存《吴子》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更多
书评  · 8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63270
有人说:"现代人看兵法只看《孙子》,却忘了同样厉害的《吴子》。"我一开始觉得这不过是另一本古代兵书,但翻开后发现它很特别。吴起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既能打仗又能治国,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吴子》里说的道理很实在。比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意思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加强军备。这和今天说的"两手都要硬"差不多。吴起还特别强调练兵,说要"教戒为先",训练比打仗更重要。我觉得这个观点到现在都不过时。 书里关于带兵的方法很实用。吴起说将领要"与士卒同甘苦",他自己就真的和士兵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帐篷。这种以身作则的做法,比空喊口号强多了。我见过一些领导就是这样,员工都愿意跟着干。 最让我意外的是里面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吴起提出要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来用人,比如"勇者喜战,智者喜谋"。这比简单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要高明得多。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学这种管理方法。 我试着用书里的方法处理工作中的矛盾。比如吴起说的"先和而后战",先搞好内部团结再对外。效果确实不错,团队合作顺畅多了。虽然有些内容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但很多基本道理依然管用。 书里还记录了一些吴起的真实经历。比如他用五万新兵打败五十万秦军的故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才能。不过也有些做法值得商榷,比如为了当官不惜杀死妻子,这太过极端了。 总的来说,《吴子》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方法。它可能没有《孙子兵法》那么有名,但里面的智慧同样值得学习。特别是对需要带团队的人来说,很多建议可以直接用上。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6225
读《吴子》者,常觉其言简意深,如嚼橄榄,初时艰涩,回味乃甘。这部兵书与《孙子》齐名,却比《孙子》更贴近实战,字里行间透着吴起这个实战派将领的血性与智慧。今人读来吃力,实因古今语境不同,更因少了那份金戈铁马的沙场阅历。 《吴子》本是战国时期的军旅白话,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其中"治兵""料敌""应变"诸篇,原不过是吴起与魏武侯的对话实录,却被后人奉为兵家圭臬。太炎先生论读古书法,谓当先通训诂。我读《吴子》时深有体会,比如"卒畏将甚于敌者胜"一句,初看平平,待明白"甚于"是"超过"的古义,才懂得这是在说将领威信的重要性。这般字句,书中比比皆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吴子》中那些看似直白的比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实则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精髓。今人读来,若只当平常话看过,便辜负了这位军事家的苦心。我每读至"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等句,眼前便浮现出战国沙场的肃杀气象。 真正读懂《吴子》,不仅要过文字关,更要过阅历关。这些年重读此书的体会愈发深刻:书中那些关于治军的道理,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上竟也毫不过时。难怪古人说"半部《吴子》可治军",诚哉斯言!读兵书至此,方知非书难懂,实乃我们离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太远。若能设身处地,以将帅之心体察,以士卒之情揣摩,自当别有会心。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吴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