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阅读《典狱长》的过程像是一场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困境的漫长角力。特罗洛普笔下那个充满宗教争议的养老院,本可以成为探讨人性与制度的绝佳舞台,可惜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令人疲惫不堪的说教。老典狱长哈丁的形象单薄得像是从教堂彩绘玻璃上剪下来的纸片人,他面对指控时那种近乎天真的自我怀疑,与其说是道德挣扎,不如说是作者在强行给宗教辩论塞进一个活体标本。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那些所谓的"正邪对决"——巴彻斯特大教堂里那些为教会年金争执不休的神职人员,活像一群披着牧师袍的会计。特罗洛普把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写得如此琐碎,却又试图赋予其崇高的道德意义,这种割裂感让整部小说像是踩在道德高跷上跳踢踏舞。当哈丁的女儿埃莉诺含着眼泪为父亲辩护时,我几乎要对着书页翻白眼——这种刻意安排的煽情场景,比劣质肥皂剧里的苦情戏码还要做作。 不过必须承认,副主教格兰特利倒是意外地有趣。这个满脑子教会政治的精明人物,至少比主角更像活生生的人。他算计年金分配时的市侩,谋划教区事务时的老练,反而让这个配角成了全书最鲜活的角色。可惜特罗洛普似乎把全部洞察力都浪费在了这个次要人物身上,当故事转向哈丁父女时,文笔立刻又变得像教堂长椅般僵硬。 比起同时代的《名利场》,这部作品在人性刻画上显得如此苍白。萨克森笔下那些充满缺点的角色至少令人信服,而特罗洛普的道德剧演员们却永远在背诵作者写好的布道词。最讽刺的是,当哈丁最终做出那个"高尚"决定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被道德绑架的烦躁——这种刻意安排的救赎,就像是用镀金相框装裱的廉价印刷品。 合上书页时不禁感慨,这部曾经引发宗教论战的小说,如今留给读者的只剩下一堆发黄的道德说教。特罗洛普笔下那个纠结于年金制度的教会世界,比起狄更斯笔下吃人的济贫院更显得虚伪。至少济贫院的残酷是赤裸的,而巴彻斯特大教堂里的伪善却裹着天鹅绒的温柔外衣。在这个故事里,唯一真实的可能就是格兰特利数钱时眼中闪过的精光了。
典狱长
典狱长
典狱长
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