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尼尔·基什特尼的《经济学通识课》像一位老朋友,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经济学的奥妙。他将冰冷的经济学公式拆解成乔·史密斯家的房贷利率,将复杂的市场理论转化为超市货架上的价格标签。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柴米油盐中触摸到经济学的温度。 基什特尼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保留经济学作为"科学"的严谨性,又赋予其作为"人学"的烟火气。书中对"机会成本"的阐释尤为精妙——它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每个普通人每天面临的真实选择:加班赚取的加班费,可能意味着错过孩子的家长会;追求高薪工作的同时,往往要牺牲生活的闲适。这种将经济学原理与生活经验相融合的写法,让读者在阅读时频频点头:"这不就是我的故事吗?"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对"边际效应"的诠释。基什特尼用"第三块蛋糕的满足感远不如第一块"这样生动的例子,揭示了我们常常陷入的消费误区。这种洞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我们追逐的到底是真实需求,还是被营销创造的虚假欲望?当经济学原理以这样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时,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成为照亮日常选择的明灯。 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讨论也令人深思。基什特尼没有简单地将市场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带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图景:市场就像一位时而睿智时而任性的老友,既能在多数时候有效配置资源,又会在某些时刻需要规则的引导。这种平衡的视角,在当下非黑即白的舆论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经济学通识课
经济学通识课
经济学通识课
尼尔·基什特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弗朗西斯·福山  著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发达社会大断裂的出现?这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宿命?它们又是如何走出大断裂的?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尽管造成了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不同程度的消解,但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仍然是形成各种形式社会联结和社会资本的基石。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成了社会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更大,但等级制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山相信,即使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社会秩序始终都会在既有等级制又有自发性的源泉中产生。大断裂不可避免,但社会规范的重建也始终可期。他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断裂乱象逐渐消退、社会资本重新积累的若干证据,对此结论进行了说明。在本书中,福山一如既往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表示了信心。他认为,现时代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对社会资本的持续需求,长远看,它也有能力提供足够数量的社会资本以满足其需求。他甚至对技术发展能够帮助人类生活实现人的整全性表示出乐观。在社会和道德领域表现出的历史周期性,需要也终将通过人类自身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能力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