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田骈《田子》言"万物皆备于我",其说与庄生"齐物"暗合,却更显峭拔。这位稷下学者以"天口骈"著称,论道时口若悬河,然其学说流传至今者不过断简残篇,实在令人扼腕。细读现存佚文,可见其思想脉络:既主张"因性任物"的道家底色,又强调"推类接誉"的名家手段,这种糅合百家之长的学术气象,恰是战国稷下学宫的独特产物。尤耐人寻味者,是其将黄老之术演绎为"去宥"之说,比起慎到"块不失道"的极端主张,显得更为圆融通透。可惜这般精彩学说,竟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支离破碎,今人只能通过《吕览》《荀子》等书的批判性记载,勉强拼凑其思想轮廓了。
田子
田子
田子
田骈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庄子注
庄子注
庄子注
郭象  著
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作者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本书共10卷。本书首先建立了万物殊形、各自“独化”而成的理论前提,认为万物各有其性,要达到“性命全”而得“福”,就应各守其性而不能越轨。人也是这样,人的性也各不相同,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这种差别是本于“自然”的,人们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合情合理的。本书认为,包括刑、礼、法、德在内的整个名教都是与“我”无关、本于自然的。仁义规范和礼法制度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只是“迹”,而不表现“真性”,因此不必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制度。另外,还提出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认为人们性的贵贱是固定不变的,其遭遇都是命定的,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前途。人们应安分守己、顺从“命”的安排。人们应追求的理想只能是“逍遥”和“坐忘”。“逍遥”之境界即为人们各尽其性,而要达到此境界就应断绝“羡欲”的念头。人要摆脱是非、生死的烦恼,就应“坐忘”、“忘年”、“忘义”等,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进入无不通的最高境界。本书包含着许多糟粕性内容,是麻醉人民的精神毒品,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合理的思想,如肯定了礼义、法制的变化性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