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这本被各路文青捧上神坛的《博物馆窜行记》,我原以为会遇见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没想到却像被困在了一座由知识碎片堆砌的迷宫里。顺手牵猴的文字确实带着某种蛊惑人心的魔力,但读着读着就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割裂感——仿佛在看一个戴着VR眼镜的人,对着一堆全息投影滔滔不绝地讲解"真实"。 最让我困惑的是作者那种无处不在的" insider"视角。他总能用最轻巧的语气说出"在卢浮宫地下室看见蒙娜丽莎真迹"这类经历,就像在讨论小区门口菜市场的西红柿价格。这种举重若轻的炫耀,比直白的凡尔赛更让人坐立不安。当他说"某次在库房随手把玩商周青铜器"时,我眼前浮现的却是普通游客隔着十厘米防弹玻璃踮脚张望的画面。这种认知偏差不是偶尔出现,而是贯穿全书的叙事基调。 书中对艺术品的解读也让我陷入更深的迷茫。那些被反复使用的"灵光一现""电光火石"等形容词,像极了网红滤镜——把所有真迹都套上同款朦胧美颜。当作者用三百字描写某幅油画里"裙褶流动的韵律"时,我在手机里找到原图,发现那不过是片灰褐色的色块。这种用诗意强行灌注视觉体验的写法,与其说是艺术评论,不如说是文字版的ASMR。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精英主义的潜台词。在"如何混进修复工作室"这样的章节里,字里行间都飘着"圈内人"的优越感。作者似乎忘了,绝大多数读者这辈子能接触到的"文物修复",大概就是在拼多多买考古盲盒。当他说"建议每个艺术爱好者都应该去威尼斯双年展后台转转"时,那种理所当然的语气,活像在说"建议每个上班族都应该买私人飞机通勤"。 我承认书中确实有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达芬奇工作室的颜料配方,或是某件雕塑背后的八卦。但这些闪光点就像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里的钥匙扣——明知道是批量生产的文创产品,却因为印着名画图案就标价三位数。读完全书最强烈的感受是:艺术到底应该被供奉在神坛上,还是该躺在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地方?这个问题,作者用整本书给出了最傲慢的答案。
博物馆窜行记
博物馆窜行记
博物馆窜行记
顺手牵猴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