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行走
行走

行走

亨利·大卫·梭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在这篇首次发表于1862年、对理解这位伟人作品至关重要的文章中,梭罗探讨了以下主题:长时间午后漫步的愉悦与必要性;徜徉于无拘无束的田野与森林如何抚慰心灵;大自然如何指引我们的步伐;荒野对作家与艺术家的诱惑;为何"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狂野而自由的"...等等。
更多
书评  · 2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73738
在瓦尔登湖畔感受行走的力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8246
相比之下,《瓦尔登湖》里的梭罗似乎更让人亲近。他在湖畔搭建木屋,记录四季更迭,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至少让人觉得真实可触。而《行走》中的梭罗却像个飘忽不定的幽灵,时而化为一阵风,时而变成一片云,让人捉摸不透。他究竟是在歌颂行走本身,还是在借行走之名逃离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梭罗说行走是最高贵的艺术,可这种高贵究竟从何而来?当他宣称"我每天至少要花四个小时行走"时,那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反而让人生疑。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难道不该是随性而为的吗?这种刻意为之的仪式感,反倒像是某种精神上的强迫症。更令人困惑的是,他笔下的自然时而温柔可亲,时而严酷无情,这种矛盾让人不禁怀疑:梭罗眼中的自然,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还是他内心投射的幻影? 行走对梭罗而言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他说在行走中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可这个"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行走》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背影,却始终看不清他的面容。他声称要走向西部,走向荒野,可这种永不停歇的迁徙本身不就是一种逃避吗?当他说"我宁愿坐在南瓜上独享其乐,也不愿挤在天鹅绒垫子上与人争宠"时,那种刻意的特立独行反而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一个真正自在的人,何必如此刻意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 最令人费解的是梭罗对文明的态度。他一边赞美原始的自然状态,一边又无法摆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当他描述那些"被束缚在店铺和办公室里的可怜虫"时,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简直让人不适。难道只有像他这样能够随心所欲行走的人才配拥有精神自由吗?这种精英主义的论调与他所倡导的返璞归真形成了诡异的反差。说到底,梭罗的行走哲学是否只是属于少数特权阶级的精神奢侈品? 在阅读过程中,最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偶然流露的脆弱时刻。当他描述黄昏时分独自走在林间小径上的孤独感时,当他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时,那个真实的梭罗才偶尔浮现。这些时刻里,行走不再是高尚的哲学实践,而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寻找慰藉的方式。可惜这样的片段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在说教的道德家,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行者。 也许《行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太想成为一部宣言,反而失去了真诚的力量。梭罗急于向我们证明行走的伟大意义,却忘了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自己如此需要行走。当他宣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个长长的散步不能解决的"时,那种武断的自信恰恰暴露了他的不安。一个真正从行走中获得平静的人,何必如此急切地说服他人? 合上书页,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广袤的原野或壮丽的山川,而是一个永远背对着我们、不停向前走去的孤独身影。梭罗在《行走》中创造了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始终没有回答最根本的问题:当一个人走得太远太久,他是否还记得最初为什么要出发?也许这就是《行走》留给读者最大的困惑——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梭罗究竟是在带领我们走向自由,还是只是在自己的迷宫中徒劳地转圈。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

@《行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