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如莲居士的《薛丁山征西》,扑面而来的是盛唐气象下金戈铁马的壮阔画卷。这部以薛仁贵父子西征为脉络的传奇演义,不仅承载着民间对英雄的集体想象,更在刀光剑影间勾勒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图谱——那种在逆境中永不低头的韧性,在绝境里总能迸发的智慧光芒。 从锁阳城突围到寒江关鏖战,从白虎关血战到金光阵破敌,每一场战役都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动诠释。当薛丁山三次被樊梨花打下马来,却三次重整旗鼓再战时,我们看到的何止是武将的勇武?那分明是中华民族面对挫折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倔强。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寒江关战役中,身中毒箭的薛丁山以枪拄地不肯倒下,这个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正如当下每个在生活重压下依然咬牙前行的普通人。 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仙法斗阵,实则暗藏深意。烈焰阵里需要寒冰魄破解,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相生相克的生存智慧?当樊梨花用移山倒海之法大破番兵时,我们既看到了浪漫主义的想象,更读出了"善假于物"的东方智慧。这些超现实描写恰恰构成了最现实的启示:困境中的破局之道,往往存在于跳出常规思维的维度。 人物塑造方面呈现惊人的现代性。樊梨花这个角色彻底颠覆了传统演义中女性附庸的形象,她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战略大师。在白虎关设计诱敌的桥段里,她展现的战术素养丝毫不逊于任何男性将领。这种性别意识的超前性,让人不禁感慨:原来早在明清小说里,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书写"巾帼不让须眉"的平等叙事。而程咬金这个角色更是妙笔,他粗中有细的处世哲学,将"大智若愚"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打动人心的是贯穿全书的忠义精神。薛丁山为救父帅独闯敌营的段落,把"孝"字写得惊天动地;徐茂公临终前将帅印交给年轻将领的场景,又让"薪火相传"有了具象化的表达。这些情节在当下读来格外珍贵——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种直抵人心的精神坐标。 对比当下泛滥的"爽文",这部古典演义反而显得更为高级。它不回避征途的艰辛,不掩饰成长的代价。薛丁山从莽撞少年到三军统帅的蜕变,恰似每个人必经的成长之路。那些看似夸张的仙魔斗法,何尝不是现实困境的隐喻?当我们看到主角屡败屡战最终破阵时,获得的不仅是阅读快感,更有面对生活难题的勇气。 掩卷沉思,这部诞生于两百年前的作品依然焕发着惊人的生命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励志从来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展现黑暗时依然让人看见光明。就像书中描写锁阳城突围的经典段落——当箭尽粮绝的唐军看见曙光穿透云层时,那种绝处逢生的震撼,不正是每个奋斗者都需要的精神养料吗?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薛丁山征西》这样的古典文本反而成为稀缺品。它用最传统的叙事方式,传递着最永恒的价值:关于坚持,关于信念,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生命力。当我们在职场碰壁时,不妨想想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的执着;当遭遇不公时,可以回味徐茂公以德报怨的胸襟。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依然能在当代人心中点燃照亮前路的火炬。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如莲居士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荡寇志
荡寇志
荡寇志
俞万春  著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