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荡寇志
知书房
荡寇志
俞万春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荡寇志》写梁山好汉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立下战功却不得善终,读来令人唏嘘。宋江之流终究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朝廷招安不过是权宜之计。作者俞万春笔下的梁山人物,既保留了原著的血性,又添了几分悲凉。最难忘鲁智深坐化六和寺,这位粗豪和尚竟以佛门圆寂收场,比那些战死沙场的好汉更显超脱。全书充斥着对"忠义"二字的讽刺,说到底,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荡寇志》并未真正理解水浒本色。
读完《荡寇志》最深的体会是,作者对人性与制度的思考远比表面上的剿匪故事深刻得多。这部作品通过梁山好汉的结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单纯依靠个人英雄主义与江湖义气,终究难成气候。书中那些曾经快意恩仇的好汉们,最终要么归顺朝廷,要么死于非命,恰恰说明没有制度保障的"替天行道"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总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结,但《荡寇志》用血淋淋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缺乏制度约束的暴力,哪怕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最终都会走向失控。梁山好汉从劫富济贫到滥杀无辜的蜕变,正是人性在缺乏制度约束下的必然走向。这让我想到,与其寄希望于几个侠客的正义感,不如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的制度。毕竟,再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抵不过完善制度的持续约束力。
最发人深省的是,书中那些归顺朝廷的好汉,反而在体制内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这暗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改造制度比推翻制度更具建设性。作者通过这个看似保守的结局,其实表达了对制度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荡寇志》描摹群雄聚义,虽极尽铺排之能事,终不过一场怅恨英雄梦耳。"
这部《荡寇志》读了两遍,很多人说它是《水浒传》的续书。我看的时候却不太在意那些打仗的场面。我注意的是宋江这些人最后的下场。作者写得够狠,一个接一个全灭了。其实想想也合理,造反的人有几个能善终?但看着那些好汉一个个死掉,心里还是不舒服。这本书让我明白,就算你本事再大,跟朝廷作对终究没有好结果。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