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荡寇志
荡寇志
俞万春

荡寇志

俞万春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212
《荡寇志》写梁山好汉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立下战功却不得善终,读来令人唏嘘。宋江之流终究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朝廷招安不过是权宜之计。作者俞万春笔下的梁山人物,既保留了原著的血性,又添了几分悲凉。最难忘鲁智深坐化六和寺,这位粗豪和尚竟以佛门圆寂收场,比那些战死沙场的好汉更显超脱。全书充斥着对"忠义"二字的讽刺,说到底,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946
《荡寇志》并未真正理解水浒本色。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2689
读完《荡寇志》最深的体会是,作者对人性与制度的思考远比表面上的剿匪故事深刻得多。这部作品通过梁山好汉的结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单纯依靠个人英雄主义与江湖义气,终究难成气候。书中那些曾经快意恩仇的好汉们,最终要么归顺朝廷,要么死于非命,恰恰说明没有制度保障的"替天行道"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总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结,但《荡寇志》用血淋淋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缺乏制度约束的暴力,哪怕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最终都会走向失控。梁山好汉从劫富济贫到滥杀无辜的蜕变,正是人性在缺乏制度约束下的必然走向。这让我想到,与其寄希望于几个侠客的正义感,不如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的制度。毕竟,再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抵不过完善制度的持续约束力。 最发人深省的是,书中那些归顺朝廷的好汉,反而在体制内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这暗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改造制度比推翻制度更具建设性。作者通过这个看似保守的结局,其实表达了对制度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4479
"《荡寇志》描摹群雄聚义,虽极尽铺排之能事,终不过一场怅恨英雄梦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37124
这部《荡寇志》读了两遍,很多人说它是《水浒传》的续书。我看的时候却不太在意那些打仗的场面。我注意的是宋江这些人最后的下场。作者写得够狠,一个接一个全灭了。其实想想也合理,造反的人有几个能善终?但看着那些好汉一个个死掉,心里还是不舒服。这本书让我明白,就算你本事再大,跟朝廷作对终究没有好结果。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