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丁山征西
知书房
薛丁山征西
如莲居士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薛丁山征西》
不少读者初览《薛丁山征西》,辄觉其文辞俚俗,叙事平铺,殊不知此正乃明清说部之本色。坊间话本原为市井消遣,本非藏之名山之作,然细品其肌理,自有一番民间智慧在焉。今人观之如饮白水,实因未谙其叙事三昧——此等演义小说,当以"听书"之法读之,闭目遥想当年说书人醒木一拍,满座茶客嗑着瓜子听樊梨花移山倒海的光景,方能得其真趣。
明清小说研究专家傅惜华曾言:"说部文字须作场上观。"此语最得演义精髓。《薛丁山征西》中那些看似啰嗦的"且说""话说",正是模拟书场口气;那些程式化的相貌描写、重复出现的套话,实为说书人留给听众的喘息间隙。犹记幼时在夫子庙听评话,老艺人说到"刀光一闪"必要将醒木重重落下,此刻书中"只见得"三字,便暗藏这般声响节奏。
最耐寻味处,在于书中对唐代典制的错讹描写。薛丁山父子身着明式铠甲,军营里摆着八仙桌,此非作者不通历史,恰是民间文学特有的时空折叠。就像敦煌变文里汉朝人吃着胡饼,老百姓要的从来不是考据精确,而是亲切可感的日常。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及此现象,谓为"稗官家法",真是一语道破。近来重读程咬金大闹朱雀门一节,其插科打诨间流露的市井幽默,倒比正史里的贞观政事更见唐人真性情。
若以读《资治通鉴》之法读演义,犹以品茶之道饮大碗茶,未免辜负了天桥下的烟火气。记得阿城写过,好小说要"贴"着生活说,《薛丁山征西》里那些被文人诟病的"俗笔",说不定正是最活色生香的市井切片。昨宵读至寒江关樊梨花作法,窗外恰有卖馄饨的梆子声飘过,忽然觉得那些神怪描写,竟比当下玄幻小说更透着人世温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薛丁山打仗很厉害,他坚持就能赢。
读完《薛丁山征西》,心中百感交集,竟一时语塞。这部演义小说给人的满足感很特别,像是饮下一杯陈年烈酒,辛辣过后留有绵长的回甘。若论通俗演义中的典范之作,它或许不及《三国演义》那般气势恢宏,却自有一份独特的民间生命力。所谓"演义可续,正史难改",薛丁山的故事正是民间叙事生生不息的明证。
书中那股子民间说书的味道扑面而来,情节大开大合,人物非忠即奸,善恶分明得近乎天真。这种朴素的叙事方式,如今读来反倒有种返璞归真的魅力。作者写征战杀伐,一招一式都描摹得细致入微;写神怪法术,又带着孩童般的想象力。这般写法,今人或许会觉得过于直白,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成就了它独特的感染力。
最令我感慨的是书中那份朴素的英雄情怀。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的情节,虽不免套路,却透着古人最本真的情义观。如今重读,不禁为这种简单纯粹的情感所动容。当代文学讲究复杂人性,而这类古典演义中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反倒成了另一种精神慰藉。掩卷沉思,恍然惊觉:我们失去的,或许正是这种讲故事时全情投入的赤子之心。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