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74086
2025年09月04日
谈及《牡丹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惊鸿一瞥,柳梦梅拾画时的痴情凝视,还有那穿越生死的爱情誓言。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这些片段构成了我对这部作品最初的印象。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汤显祖笔下那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在那里,礼教与欲望交织,梦境与现实重叠,生死界限被炽热的情感彻底融化。 我常常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世界:或许是在春日的后花园,看着杜丽娘对镜梳妆;或许是在深夜的书斋,听柳梦梅吟诵诗篇。这种具象化的想象让我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虽然我们与明代相隔数百年,但人性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自由生命的渴望,却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时,总觉得汤显祖道出了人类情感的某种本质——那种超越理性的、近乎本能的力量。 《牡丹亭》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情"的极致诠释。在理学盛行的明代,汤显祖却大胆地歌颂了这种不受约束的情感。杜丽娘可以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柳梦梅可以为一个梦中的女子痴守多年。这种近乎夸张的情感表达,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纯粹性赋予了作品永恒的魅力。我常常想,现代人追求的爱情,是否太过计算得失?而《牡丹亭》中那种不计代价的深情,是否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汤显祖笔下的细节描写尤为动人。比如杜丽娘游园时看到的那株梅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景物,更成为她情感投射的对象。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我特别喜欢《惊梦》一折中杜丽娘对镜自照的场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种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忧伤,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有戚戚。 作为一部戏剧作品,《牡丹亭》在舞台表现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我曾在剧场观看过不同版本的演出,每次都能感受到新的震撼。特别是《游园惊梦》一折,演员们用细腻的身段和唱腔,将杜丽娘内心的悸动与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综合的艺术体验,是单纯阅读文本所不能完全获得的。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牡丹亭》能够历经四百余年而不衰——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牡丹亭》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值得玩味。杜丽娘虽然身处闺阁,却有着惊人的情感自主性。她敢于在梦中与陌生男子相会,敢于为情而死,又敢于为情重生。这种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我常常想,汤显祖塑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是否寄托了他对人性解放的某种期待?杜丽娘的形象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读者,或许正是因为她代表了人性中最本真、最不受约束的那部分。 这部作品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学会用更感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也让我明白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每当我重读《牡丹亭》,总能发现新的细节,产生新的感悟。比如最近一次阅读,我特别注意到了作品中大量关于季节变化的描写——春天的花园,夏日的池塘,秋天的月色,这些自然意象与人物的情感变化形成了微妙的呼应。这种发现让我欣喜不已,就像在熟悉的风景中突然发现了新的路径。 《牡丹亭》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它告诉我们,真挚的情感可以超越生死,美好的想象可以改变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汤显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更是一位人性的探索者。每当我感到生活平淡乏味时,就会想起《牡丹亭》中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在那里,一个梦可以改变一生,一段情可以跨越阴阳。这种浪漫主义的生命观,或许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牡丹亭
知书房
牡丹亭
汤显祖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乐府诗集
知书房
乐府诗集
郭茂倩 著
诗总集名。北宋郭茂倩编。浑州须城人。元丰年间任河南府法曹参军。书分一百卷,收录了从不那么可靠的陶唐直到五代时的作品。分十二类:①郊庙歌辞,祭祀用。祭天地、太庙、明堂、藉田、社稷。②燕射歌辞,宴会用。③鼓吹曲辞,使用短箫铙鼓的军乐。④横吹曲辞,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⑤相和歌辞,是丝竹相和的汉代街陌讴谣;⑥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都是古调及曹操、曹丕、曹睿所作。⑦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杂舞用于宴会。⑧琴曲歌辞,有五曲、九引、十二操。⑨杂曲歌辞,内容不一,兼收并载,故称杂曲。⑩近代曲辞,也是杂曲,因产生于隋唐时代,故称近代。(11)杂歌谣辞,是徒歌、谣、谶、谚语。(12)新乐府辞。是唐代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在排列上,先列古辞,后附文人拟作。于每类作品之前,写有总序,叙述源流;在每种曲辞之中也加上了题解。《四库全书总目》评:“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是最完备的乐府诗集,保存了极丰富的乐府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
璇玑图
知书房
璇玑图
苏蕙 著
璇玑图或称织锦回文诗,杂体诗。十六国时期前秦女诗人苏惠(字若兰)作。是今传最早、最完整的回文诗,在诗歌史上影响较大。惠字若兰,始平武功(今属陕西)人,陈留县令苏道贤弟三女。智识精明,仪容妙丽,善属文,十六岁时嫁给秦州刺史窦滔,关于璇玑图的创作,史载不一。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获罪被徙流沙,惠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另据《文选》李善注:窦滔被陟沙漠,临行前向苏惠告别,誓不再娶,但至沙漠便娶妇,惠于是作织锦回文诗以赠。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它“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有人又为之寻绎,得诗更多。回文诗亦称回文,是一种杂名,通常指的是可以倒读,或回旋往返皆可成义的诗篇。回文诗大文字游戏,但其精思奇想,巧妙构造,也足以启发人们的思维。
文选
知书房
文选
萧统 著
南朝梁萧统编。三十卷。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所以本书又称《昭明文选》。统生而颖慧,博览群书,文思敏锐。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自先秦到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成集,即传世的《文选》。选录先秦至梁初诗文辞赋、史书论赞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五十二篇。按文体分三十八类,包括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唐显庆时李善为之作注,析为六十卷,注文侧重本事、典故、训话,价值颇高,其征引古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为后人考证、辑佚古籍提供了大量资料。收诗、文七百余首、篇,选收标准受刘勰文学思想影响颇深。起白先秦,止于梁。略古详今,晋、宋以来作品收得较多。分为诗、赋、表、启、赞、论等三十九类。不收经、子,史书也仅收“义归乎翰藻”者。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许多作品借此保留下来。
精选书评
知书客515512
《牡丹亭》在书架上翻过很多次,人们总是谈论杜丽娘为爱而死又复生的浪漫,我却更在意柳梦梅的执着。一个书生能为了梦中情人放弃功名,四处寻找,甚至掘坟开棺,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但正是这种近乎痴狂的坚持,让爱情超越了生死。汤显祖写的不只是才子佳人,而是人性中最纯粹的那部分。我们笑他疯癫,其实是我们自己早已麻木。
牡丹亭
知书房
牡丹亭
汤显祖
知书客242480
自惊蛰开卷至立夏掩卷,其间数度搁置复取,恐三月有余矣。汤氏此作虽称"还魂"奇情,然柳梦梅掘坟之举终令人惶惑。杜丽娘之痴情诚可叹,而梦中相许、死后相从,岂非过于荒诞?曲词之丽则丽矣,然则情至如此,真能动人耶?抑或徒炫才情而已。个中三昧,至今未能参透。乙未暮春倦客识于姑苏。
牡丹亭
知书房
牡丹亭
汤显祖
知书客882146
自仲春开卷,至季夏收束,前后凡百余日细读此书。萧统采撷众家精华,别择去取之际,具见手眼;体例章法之中,尤见匠心。所录诗赋文章,自汉魏以逮齐梁,无不各极其妙。今观曹植《洛神》之斐丽,陆机《文赋》之辨析,陶潜《归去》之淡远,皆可见昭明文心所在。《文选》之为总集鼻祖,后之学者奉为主臬,诚非偶然。壬寅长夏默存详记于京华。
文选
知书房
文选
萧统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