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文选
文选

文选

萧统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南朝梁萧统编。三十卷。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所以本书又称《昭明文选》。统生而颖慧,博览群书,文思敏锐。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自先秦到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成集,即传世的《文选》。选录先秦至梁初诗文辞赋、史书论赞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五十二篇。按文体分三十八类,包括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唐显庆时李善为之作注,析为六十卷,注文侧重本事、典故、训话,价值颇高,其征引古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为后人考证、辑佚古籍提供了大量资料。收诗、文七百余首、篇,选收标准受刘勰文学思想影响颇深。起白先秦,止于梁。略古详今,晋、宋以来作品收得较多。分为诗、赋、表、启、赞、论等三十九类。不收经、子,史书也仅收“义归乎翰藻”者。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许多作品借此保留下来。
更多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5265
翻开这部厚重的《文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令人困惑的古典美学。这部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学总集,将先秦至梁代的诗文作品尽数收入囊中,却也因此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感。从《离骚》到《古诗十九首》,从《两都赋》到《七发》,七百余篇作品被精心编排,却又似乎被某种无形的标准所束缚。 这种困惑首先源于编选标准的模糊。为何《楚辞》只收录了《离骚》和《九章》?为何建安七子的作品被大量收录,而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家却被忽略?更令人不解的是,这部号称"文之选"的集子,却对当时新兴的骈文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文学价值的真实体现,还是编纂者个人审美情趣的投射? 从诗歌到辞赋,从书启到哀策,三十八个类目看似井然有序,实则暗藏玄机。读《文选》就像在参观一座精心设计的园林,每一处景致都被刻意安排,却又让人捉摸不透其布局的深意。当看到曹植的《洛神赋》与左思的《三都赋》并列时,我不禁困惑:这种排列是出于题材的相似,还是艺术成就的考量?抑或是当时文坛风尚的折射?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部选集对文学发展脉络的呈现方式。它将不同时代的作品打散重组,按照文体分类排列,使得文学史的线性发展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读者在《文选》中穿行,就像在时光隧道中迷失方向,前一秒还在读汉代的乐府诗,下一秒就跳到了魏晋的咏史诗。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别具匠心,却也让人对文学演变的整体图景感到困惑。 但或许,这种困惑正是《文选》的魅力所在。它不像后世的一些选集那样直白地告诉读者什么是好作品,而是通过隐晦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思考、去质疑。当我反复品读其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时,突然意识到:这些质朴无华的诗作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不正说明了真正的文学价值往往超越时代的审美局限吗? 《文选》中那些被反复传诵的名篇,如《报任安书》《出师表》等,确实展现了中华文学的璀璨光芒。但与此同时,那些被刻意忽略或边缘化的作品,又让人不禁怀疑:我们是否因此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文学风景?就像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任何选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编选者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往往会影响到后世对文学史的认知。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唐代诗人杜甫"熟精《文选》理"的追求,宋代文人对《文选》的推崇备至,都使得这部选集本身成为了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但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每当我看到后世文人刻意模仿《文选》中的作品时,这种困惑就会愈发强烈。 掩卷沉思,《文选》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学的复杂面貌。它既是对过往文学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引导。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它在令人赞叹的同时,也不免让人产生困惑。或许,正如文学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一样,对《文选》的理解也永远无法达成共识。这种永恒的困惑,或许正是我们不断重读经典的动力所在。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7464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9160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文选》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