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
知书房
牡丹亭
汤显祖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反复出现"梦"的艺术形象。"惊梦""寻梦""写真""拾画"构成了故事的四个关键情节。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这是整部戏剧的核心情节。这个梦不是普通的梦境,而是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艺术表达。它体现了作者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梦"这个意象贯穿全剧。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追求,通过"梦"这个载体得到了充分展现。汤显祖在剧中提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观点,这个观点与"梦"的意象紧密相连。
"梦"不仅是《牡丹亭》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的思想倾向。当时社会矛盾加剧,思想控制松动,文人开始关注个体情感的价值。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梦境,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牡丹亭》文辞华艳而意脉散漫,虽称"临川四梦"之首,然情节转折每赖鬼神之力,未免取巧。汤显祖自诩"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实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之死生相寻,不过文人逞才使气之具耳。若细究曲文,"袅晴丝"之句虽工,然"良辰美景奈何天"终是陈言;"游园惊梦"一节,排场尽致而情理未安。今人读之,当先明其"至情论"之虚妄,再察明人传奇之习套,不可为丽娘"三生痴念"所惑。吴吴山三妇合评虽详,然多闺阁香艳语;王思任评点虽精,终欠考据功夫。倘欲辨其得失,宜对读《西厢》《长生殿》,乃知《牡丹亭》写情之病,正在情太浓而理太浅。至若"写真""冥判"诸出,不过借径佛道以文其陋,非真有所悟也。
自惊蛰开卷至立夏掩卷,其间数度搁置复取,恐三月有余矣。汤氏此作虽称"还魂"奇情,然柳梦梅掘坟之举终令人惶惑。杜丽娘之痴情诚可叹,而梦中相许、死后相从,岂非过于荒诞?曲词之丽则丽矣,然则情至如此,真能动人耶?抑或徒炫才情而已。个中三昧,至今未能参透。乙未暮春倦客识于姑苏。
值得反复品读。《牡丹亭》五十五出,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负盛名之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这部以梦境为叙事框架的浪漫主义杰作,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相恋的故事,展现了情与理的激烈冲突,堪称明代传奇戏剧的巅峰之作。
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十六字道尽了《牡丹亭》的核心主题。我们活在世间,最难解的是情为何物,最难逃的是情网恢恢。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正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胆反叛。
何为"至情"?汤显祖笔下的至情观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情至",情到深处自然真;二为"情痴",生死相许不言悔;三为"情悟",超越生死得永恒。杜丽娘游园惊梦,一见钟情而死;柳梦梅拾画叫真,痴情不改而生。这种"生生死死随人愿"的至情境界,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桎梏。
《牡丹亭》的戏剧结构独具匠心。从"游园惊梦"到"冥判",从"拾画"到"回生",现实与梦境交织,阴阳两界互通。汤显祖巧妙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杜丽娘在梦中邂逅爱情,在死后追寻爱情,最终战胜死亡获得爱情。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戏剧张力,更凸显了"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的主题。
曲词创作方面,汤显祖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名句,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完美融合。这些文采斐然的曲词,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成为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载体。值得注意的是,汤显祖虽用典颇多,却能做到雅俗共赏,这正是他高于同时代剧作家之处。
在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的形象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位深闺少女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体现了晚明社会个性解放的萌芽。相较之下,柳梦梅的形象略显单薄,但作为爱情的另一方,其痴情专一的品质也令人动容。配角如春香、陈最良等,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
《牡丹亭》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从明清传奇到现代戏曲,从文学创作到美学理论,这部作品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其"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理念,开创了中国戏剧写意传统的先河。当代读者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既要理解其历史语境,也要体会其中永恒的人性光辉。
阅读《牡丹亭》需要一定的耐心。初读者可能会被其繁复的曲牌、典故所困扰,但细细品味,自能领会其中三昧。建议先通读全文,再重点赏析经典段落,最后结合舞台表演深入理解。这部作品就像一坛陈年美酒,愈品愈觉其味醇厚。
作为一部跨越四百余年的文学经典,《牡丹亭》的魅力历久弥新。它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爱情的极致追求,更启示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心阅读《牡丹亭》,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内心深处那份最纯粹的情感。
看完《牡丹亭》最让我反感的就是这种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意淫。汤显祖笔下这种为爱痴狂、死而复生的桥段,简直是对真实人生的亵渎。现实中哪有杜丽娘这样因为一个春梦就相思成疾的大家闺秀?更可笑的是柳梦梅,对着素未谋面的画像就能爱得死去活来。这种病态的审美趣味,把爱情神话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让多少年轻人中了毒。我宁可看《金瓶梅》里赤裸裸的欲望,至少那还真实。明代礼教森严,汤显祖却用这种虚幻的浪漫来麻痹读者,比直接写三从四德的教化更可怕。它用唯美的外衣包装着最扭曲的价值观——为了所谓的爱情可以罔顾人伦、逾越生死。两百年过去了,这种文艺作品还在误导人,真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