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陷入一种恍惚——如果我们现在就生活在温格预言的那个"资本之后的世界"里,我是否还能保持如此清醒的认知?是否还能像作者这样,在系统性的压迫下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心?这本书最震撼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理论架构,而是温格在剖析资本异化时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温格的笔触总让我想起一个站在废墟上种花的人。他毫不留情地拆解着资本的运作逻辑,却又在每一章的结尾留下希望的种子。这种矛盾的张力特别打动我——就像他描述的那样,资本正在把所有人都变成数据的附庸,但总有人会在算法的缝隙里偷偷种下一株野花。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地铁里那些戴着耳机低头刷手机的上班族,我们何尝不是正处于这种异化的过程中? 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关于"后稀缺社会"的构想。温格提出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类反而可能陷入更严重的精神贫困。这个观点像一记闷棍敲在我心上。看看现在,我们拥有的比父辈多得多,却比他们焦虑百倍。上周我还和同事争论要不要买最新款的手机,明明旧手机完全够用,却被消费主义裹挟着想要更多。这种荒诞不正是温格预言的吗? 书中那些关于互助经济的案例特别温暖。温格采访的那些自发组建合作社的工人,他们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微光也不会熄灭。这让我想起小区里最近成立的旧物交换群,邻居们自发组织的这个小小社群,不就是书中所说的"资本之后的萌芽"吗? 合上书时,我忽然明白温格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他说的,新世界不是在某天突然降临,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今天的选择慢慢构建的。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又留下了希望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握在每个读者的手里。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阿尔伯特·温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著
《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化”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