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阿尔伯特·温格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往往想到技术领域的新动向,比如人工智能或虚拟现实。然而,一位资深投资人的回答却是:“不过是工业时代的终结罢了。”这一重大转变,正是《资本之后的世界》这本书的讨论焦点。 本书作者阿尔伯特·温格是德裔美籍企业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USV的执行合伙人,曾获麻省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博士学位。作者在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文明跃迁,也就是从工业时代迈向知识时代,在这场大变革中,人类社会的核心矛盾已从“资本稀缺”转向“注意力稀缺”。 作者在书中试图展示出一种思考路径,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以便实现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平缓过渡。
更多
书评  · 1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4298
"如果马克思能看到这个算法驱动的世界,他可能会重新思考《资本论》的最后一章。"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合上《资本之后的世界》的时候。温格试图为我们勾勒的数字共产主义图景,既像乌托邦又像反乌托邦,让人在兴奋与困惑间反复摇摆。 这本书最震撼的部分莫过于对"算力即权力"的论述。当数据取代石油成为新世纪的黑色黄金,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数字农奴——就像《黑镜》里那些靠踩单车赚取虚拟货币的囚徒,只不过现实更加隐蔽。书中描述的区块链自治社区,总让我想起《雪崩》里的元宇宙,美好得近乎虚幻。 阅读过程就像在迷雾中行走。温格那些关于DAO组织的论述,理论上是如此完美,可每当想到现实中加密货币市场的乱象,又觉得像是空中楼阁。我花了三个周末断断续续才读完,中间好几次对着那些技术名词发呆,不得不停下来查资料。有时候觉得作者太过理想主义,把人性想得太简单;有时候又被他描绘的图景震撼,觉得或许这就是未来。 最困扰我的是书中的道德悖论。温格认为算法可以比人类更公平地分配资源,可当读到"智能合约将取代法律"的章节时,我突然想起《心理测量者》里的西比拉系统。技术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这种对绝对理性的崇拜,会不会反而制造出更精密的牢笼?书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图表和公式,在现实的政治经济土壤里能生根发芽吗? 合上书的时候天色已晚,窗外的霓虹灯在雨雾中晕染开来。我们确实站在某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但前方究竟是通往解放还是新的奴役,谁也说不清。温格给了我们一张过于清晰的地图,可现实世界永远比理论模型混乱得多。也许这就是阅读这类书的宿命——既被其想象力点燃,又被其可行性困扰,最后带着更多问题而不是答案离开。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1026
说实话,翻开《资本之后的世界》前我期待值拉得很满。毕竟温格在学界名头不小,而且这个标题实在太诱人了——谁不想知道资本主义之后的世界长什么样呢?但读完后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就像被塞了一堆五颜六色的积木,却怎么也拼不出完整的图案。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定位。温格一边用学术腔调讨论后资本主义,一边又突然切换到乌托邦式的幻想,这种分裂感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第三章那个"时间银行"的设想,读着就像在看科幻小说,但作者又一本正经地用经济学模型来论证。我盯着那些公式看了半天,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玩意儿在现实中真的能运转吗?更别提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实验案例了,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过分乐观的大学教授做白日梦。 人物塑造更是灾难。书中引用的案例人物都像是从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模板,那个总在强调"共享经济"的德国工程师马克,说话方式机械得像是AI生成的。我数了数,他前后说了七次"这就是未来的方向",简直成了书里的复读机。相比之下,偶尔出现的普通劳动者访谈反而更有血有肉,可惜这些鲜活的内容都被淹没在大段的理论阐述里了。 最让我失望的是,温格对当下最尖锐的矛盾几乎避而不谈。当他在畅想"后稀缺社会"时,现实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书里那个美好的"协作共同体"愿景,在亚马逊仓库工人连上厕所都要计时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我特别想问问作者:您设计的这套体系,要怎么应对现在科技巨头垄断的现状?可惜翻遍全书都找不到答案。 要说亮点,可能就剩下最后两章关于文化转型的讨论了。温格总算暂时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模型,开始谈论真实世界中的价值观转变。这段写得还算接地气,至少让我看到了作者作为社会学家应有的洞察力。不过这点星光很快又被后续的"全球治理框架"给淹没了——又是一堆漂亮但空洞的术语。 合上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长达五百页的Ted演讲:开头很惊艳,中间很困惑,最后只记得几个酷炫的概念。说实话,与其看这本书,不如去读读《21世纪资本论》,至少皮凯蒂的数据分析能让我看清现实的残酷。温格笔下那个美好的"资本之后的世界",恐怕和基督徒眼中的天堂一样遥远——我们都知道它不存在,但还是会有人前赴后继地描绘它的蓝图。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8246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陷入一种恍惚——如果我们现在就生活在温格预言的那个"资本之后的世界"里,我是否还能保持如此清醒的认知?是否还能像作者这样,在系统性的压迫下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心?这本书最震撼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理论架构,而是温格在剖析资本异化时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温格的笔触总让我想起一个站在废墟上种花的人。他毫不留情地拆解着资本的运作逻辑,却又在每一章的结尾留下希望的种子。这种矛盾的张力特别打动我——就像他描述的那样,资本正在把所有人都变成数据的附庸,但总有人会在算法的缝隙里偷偷种下一株野花。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地铁里那些戴着耳机低头刷手机的上班族,我们何尝不是正处于这种异化的过程中? 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关于"后稀缺社会"的构想。温格提出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类反而可能陷入更严重的精神贫困。这个观点像一记闷棍敲在我心上。看看现在,我们拥有的比父辈多得多,却比他们焦虑百倍。上周我还和同事争论要不要买最新款的手机,明明旧手机完全够用,却被消费主义裹挟着想要更多。这种荒诞不正是温格预言的吗? 书中那些关于互助经济的案例特别温暖。温格采访的那些自发组建合作社的工人,他们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微光也不会熄灭。这让我想起小区里最近成立的旧物交换群,邻居们自发组织的这个小小社群,不就是书中所说的"资本之后的萌芽"吗? 合上书时,我忽然明白温格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他说的,新世界不是在某天突然降临,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今天的选择慢慢构建的。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又留下了希望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握在每个读者的手里。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37
关于我们前言 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注意力稀缺正在引发巨大震荡引言 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非线性突变01 数字技术普及,将人类的“可能性空间”推至前所未有之境第一部分 打好基础,迎接急剧扩张的未来可能性02 知识是记录在媒介上且被不断完善的信息03 乐观主义:人类能创造出解决重大问题所需的知识04 未来世界的可能取决于我们的选择05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06 稀缺性取决于需求而非价格07 关键稀缺资源的历史更迭08 向知识时代过渡第二部分 满足基本需求,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09 人类的需求清单10 马尔萨斯人口预言的缺陷11 物质资本已不再是满足人类需求的障碍第三部分 市场失灵:无法有效分配注意力12 缺失关注的重要议题13 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注意力的误分配14 注意力市场的两大困境15 三大内在局限,让资本主义无法克服注意力稀缺的挑战16 知识是驱动技术进步的永恒动力第四部分 扩展人类自由,激活知识循环的无限潜力17 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人们才能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知识18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加速知识的创造与传播19 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在知识时代自由地引导注意力第五部分 从资本转向注意力,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彻底改变一切20 每个人都能因正念练习而变得更好21 集中注意力和资源来应对人类的生存挑战22 以全新的民主形式迎接未来23 积极推动去中心化24 提升学习体验25 提倡和实践人文主义结语 放下工业时代的旧思维,拥抱知识时代的新理念致谢附录参考文献

@《资本之后的世界》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