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百喻经
百喻经
僧伽斯那

百喻经

僧伽斯那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56730
很久没读这种讲因果报应的佛经了,朋友说《百喻经》值得一看。 刚开始看时觉得这些寓言故事很幼稚。比如那个愚人吃盐的比喻,为了菜好吃就往锅里倒整罐盐,结果咸得没法吃。这种故事有什么深意?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别走极端吗?但仔细想想,现在很多人不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现代社会处处能看到这种愚行。有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最后身败名裂;有人沉迷短视频,把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消遣上;还有人以为买几个奢侈品就能提升社会地位。这些行为和那个往菜里狂倒盐的愚人有什么区别? 佛经里说"如是痴人,世所笑叹"。但现实中,这样的痴人比比皆是。更可怕的是,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就像经中那个用棉絮塞耳朵以为能防雷声的傻子,现代人也用各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逃避现实。 最让我反感的是那些假装开悟的人。他们读了两本佛经就到处说教,实际生活中却斤斤计较。这和经中那个自称医师却治不好自己病的骗子有什么两样?真正的修行不该是这样。 这些故事看似简单,却像镜子一样照出人性的弱点。我们嘲笑故事里的愚人,却没发现自己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比如那个担心天塌的杞人,现在不也有整天焦虑未来却不肯行动的人吗? 读完后觉得,这些寓言虽然来自古代,但揭示的问题至今仍在。佛经用夸张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可惜现代人宁愿相信成功学,也不愿正视这些朴素的道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4684
读完《百喻经》才明白,原来古人的智慧都藏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寓言里。那些愚人造船、渴见水影的故事,表面是笑话,细想都是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现代人整天追求速成和捷径,不就像那个嫌禾苗长得慢而拔苗助长的宋人吗?最触动我的是"医与王女药"的故事,医生执着于药方却不问病情,多像现在那些只顾埋头苦干却不懂变通的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修正方向的起点。古人用幽默的方式点破人性弱点,既不会让人难堪,又能发人深省。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举重若轻的智慧,把大道理藏在生活小事里。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原来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这不正是最高明的教育方式吗? 现在的鸡汤文总爱说教,而《百喻经》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在笑声中看清自己。它教会我: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像故事里的智者那样,用幽默化解困境,用智慧照亮前路。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8939
这本古老的寓言集总让我在迷茫时重拾澄明。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心头一颤的智慧,就像老祖母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背,每个掌纹里都刻着岁月的教诲。 读着驴子驮盐过河的故事,突然就看见了自己。我们不也常常像那只自作聪明的驴子吗?为减轻当下负担而投机取巧,却不知命运正在下一个渡口准备着更沉重的盐袋。生活里的"盐"从来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个方式让我们学会承担。此刻正为工作取巧而沾沾自喜的我,忽然惊觉手边的咖啡杯变得烫手。 最触动我的是医眼的故事。那个执意要同时治愈双眼的愚人,多像我们这些贪心的现代人啊。总想一举解决所有问题,却忘了有些成长必须循序渐进。记得去年同时报考三个资格证时的狼狈,最后落得竹篮打水。现在才懂,有时候专注治疗一只眼,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火种与火焰的寓言让我怔忡良久。我们何尝不是在用毕生精力收集火种,却忘了真正重要的是让心灵持续燃烧?就像去年整理书房时,发现满满三柜子的未拆封书籍——原来我痴迷的从来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占有知识的幻觉。 这些故事像一面蒙尘的铜镜,擦着擦着就照见了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每次重读都像在给灵魂做减法,剥落那些自以为是的伪装。现在睡前总要翻两则,让那些穿越千年的笑声轻轻拍打我的执念。有时哑然失笑,有时冷汗涔涔,但合上书时,心里总会多出一块澄明之地。 最奇妙的是,明明说着"百喻",读到最后却发现每个故事都在教我们停止耍小聪明。就像雨季里反复修补的茅草屋顶,不如老实换瓦来得彻底。这些故事在幽默的外衣下,藏着最朴素的真理:笨拙的真诚远比精巧的算计更接近智慧。或许人生的答案,早就藏在祖辈们这些看似笨拙的寓言里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3226
好似醒世,却又迷人心智。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6174
从《百喻经》中读来,随着年岁渐长,愈发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寓言背后藏着穿透人心的智慧。世人常困于自己的执念而不自知,就像经中那个为寻水中金块而掏干整条河的愚人。佛陀的慈悲,在于用最朴素的比喻道破众生相。 细品"医与王女药喻",顿觉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明知某些追求如同那注定致死的药方,却因贪恋暂时的欢愉而饮鸩止渴。这些故事历经千年,依然映照着当下每个困在欲望迷宫中的人。 最触动我的是"效其祖先急速食喻",表面荒诞,却道破了我们盲目效仿的生存困境。读罢掩卷,忽然明白佛经何以被称为"镜",它照见的不仅是古印度,更是每个时代都不曾改变的人性底色。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些古老的寓言反而显出惊人的现代性,让人在会心一笑后陷入沉思。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