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
知书房
金刚经
释迦牟尼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读《金刚经》发现重复内容太多。
就是说,很多话一直在说同样的意思。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翻来覆去地说。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是说了又说。
这本书是不是在凑字数?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方式说好几遍。比如讲"空"的概念,前面讲过,后面又讲。讲"无我"也是反复说。
我想问,这样重复有必要吗?一个道理讲一次就够了,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次?是不是怕读者记不住?还是说为了强调某个重点?
很久没有读《金刚经》这样的佛学经典了,这次是受一位研究佛学的朋友推荐。以前觉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难理解,总以为是要放下执着。但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放下执着似乎不太可能,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想抓住更多资源。
后来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才明白这部经书讲的是看透事物本质。现代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和压力,人们常常被表象迷惑。比如追求名牌、攀比收入,其实都是执着于外在形式。金刚经告诉我们,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不必太过在意。
关键在于"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不是说要完全放弃努力,而是要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但不被结果束缚;在生活中承担责任,但不被物质绑架。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平静。
最难理解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刚开始觉得这是否定自我,后来明白这是让我们跳出狭隘的个人视角。比如职场竞争时,如果只考虑自己利益,往往陷入零和博弈;如果能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反而能找到共赢方案。
读佛经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结果,容易让人焦虑。金刚经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智慧:既认真做事,又不被事情困住。这种智慧对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压力特别有帮助。
具体到生活中,可以把佛经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避免过度纠结;获得成功时,想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防止骄傲自满。这些都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应对方式。
《金刚经》里经常提到"心"这个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出名,也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意思是说心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事物,这样才能保持清净。这代表了佛教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这样的说法不仅深刻,还概括了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金刚经》用"心"来说明问题,让人容易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不是真实不变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放下执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也很重要。它说不能通过外在形象来认识佛法,必须从内心去体会。这些说法都很实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
鸠摩罗什译本如清溪漱玉,文约义丰,然时见删削,当以玄奘、义净诸本对勘补阙;金刚般若之旨,若以六祖《坛经》相发明,则理事双彰。古德注疏多滞名相,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疏》犹带天台教观色彩,憨山《决疑》则直指心性,然皆未若蕅益《破空论》之摧破疑情、荡尽玄解。今人若畏文言艰深,杨白衣白话译解亦可入门,惟须警惕其过度的现代化阐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敦煌写本"住"多作"祝",乃武周新字遗存,而坊间畅销书多附会"祝福"之说,殊失本真。读此经当如饮茶,初尝苦涩,回味乃甘,切莫执著"空"相而堕入虚无,亦不可昧于文字而错过月指。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