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桥市长
知书房
卡斯特桥市长
托马斯·哈代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人生就像卡斯特桥市长亨查德一样,一开始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他卖掉了妻子和孩子,后来后悔了。他想重新做人,但过去的错误总是跟着他。他努力当好市长,可命运一次次打击他。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地位,最后连养女都离开了他。我们常常像他一样,做了错事,想改正却很难。生活不会给我们重来的机会。亨查德到死都是孤独的,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我们都在犯错和后悔中挣扎,却找不到出路。
一个人能改过自新当然是好事。但哈代笔下的亨查德还是失败了。好像命运就是要和他作对。他努力做个好人,结果比从前更惨。小说想告诉我们什么?真的有人能逃脱过去的阴影吗?我看完只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再怎么挣扎也没用。偶尔做对的事并不能改变什么。也许这就是人性吧,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真实的故事吗?
哈代笔下的亨察德像极了一面碎裂的镜子,每个碎片都折射出人性的对立面。他骄傲地拍卖掉妻女,却在功成名就时突然被良知击中;他像对待商品般支配他人命运,自己却被命运推下市长宝座。法尔弗雷代表着理性克制的新时代,衬得亨察德的固执更像某种悲剧性的尊严。最讽刺的是,当他终于学会爱的时候,所有爱的对象都已离去。这个酗酒者的故事让我明白,有些顿悟来得太迟本身,就是生活最残忍的仁慈。
再读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总让我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小说开篇那个醉酒卖妻的惊悚场景,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面纱。亨查德这个人物塑造得确实令人难忘,但哈代给他安排的命运轨迹,是否过于刻意地迎合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论?这种处理方式在今天看来,难免让人产生质疑。
小说中那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卡斯特桥市,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城市,不如说是哈代精心设计的道德实验室。亨查德在这里经历着从巅峰到谷底的坠落,每一个转折都像是被命运之手精准操控。这种严密的因果链条让人不禁怀疑:现实生活中真有如此完美的道德寓言吗?哈代对亨查德的惩罚是否太过严厉?一个曾经的过错,就注定要付出一生的代价,这种叙事逻辑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简单粗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苏珊、露赛妲、伊丽莎白,这些女性角色似乎永远被困在男性的阴影里。哈代虽然描写了她们的苦难,但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姿态反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困境。露赛妲的悲剧尤其令人不适——她的死亡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亨查德的道德救赎,这种叙事选择暴露了作者潜意识的性别偏见。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契约主题也值得玩味。亨查德与命运的契约、与法尔弗雷的契约、甚至与上帝的契约,这些契约最终都成为束缚他的枷锁。哈代似乎在暗示:人永远无法逃脱自己许下的诺言。但这种道德绝对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真的适用吗?当亨查德在孤独中死去时,读者感受到的与其说是道德的胜利,不如说是人性被规则碾压的悲哀。
最让我困惑的是小说的结局处理。亨查德的遗嘱要求"不要任何人记得我",这种自我否定的姿态看似高尚,实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哈代让主角在孤独中死去,周围的人都获得了幸福生活,这种对比太过刻意,反而削弱了作品的现实力量。一个真正伟大的悲剧,不应该用如此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报应"。
重读这部作品时,我不禁要问:哈代是否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道德说教?他将亨查德塑造成一个现代版的约伯,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多变。那些精心设计的巧合、那些过于工整的因果报应,在今天看来都显得不够真诚。文学应该展现生活的混沌与矛盾,而不是把它装进一个严丝合缝的道德框架里。
当然,这部小说在叙事技巧和氛围营造上确实展现了哈代的大家手笔。卡斯特桥市的市集场景、暴风雨中的告白、亨查德独自在荒原上徘徊的片段,都堪称英国文学中的经典画面。但当我们剥开这些华丽的外衣,看到的却是一个略显单薄的核心命题:人注定要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这种观点在当下这个崇尚宽容与救赎的时代,显得格外刺眼。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悖论:我们珍视它们记录的时代真相,却又不得不质疑其中蕴含的价值判断。《卡斯特桥市长》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技艺,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时代的道德观念都需要被重新审视。读书不是为了全盘接受,而是要在对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命运如此刻意,究竟想证明什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