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哈代的小说总带着一股子英国乡村的泥土味,《卡斯特桥市长》开篇那股浓烈的麦芽酒气简直要从书页里喷出来。我读的是张谷若译本,这位老先生翻译哈代是一绝,把威塞克斯方言处理得既地道又不显生硬。不过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翻译的挣扎——比如主角亨察尔卖妻时那句"五镑钱和这女人,谁要?",原文那种粗粝感在中文里难免打了折扣。但整体来说,这个译本已经让中文读者摸到了哈代文字的精髓。 说到开头,哈代可比托尔斯泰狡猾多了。《战争与和平》是硬生生往读者脑子里塞人物,《卡斯特桥市长》却用一场醉酒戏就把读者勾住了。亨察尔在集市上卖妻的场面,简直像把人性放在酒精里泡发了再拎出来示众。这种开场白放在今天都算大胆,要知道这可是1886年出版的小说。我特别欣赏哈代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节奏,他笔下的命运转折从来不需要铺垫,就像威塞克斯平原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小说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亨察尔这个人物。这个暴躁又自负的麦芽工,靠狠劲拼成市长,又因为同样的性格毁掉自己。哈代塑造人物的功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亨察尔每次做决定都像在跟自己较劲,明明可以服软认错,偏要梗着脖子往绝路上走。这种性格缺陷带来的悲剧感,比那些被命运捉弄的可怜虫要有力量得多。我特别喜欢他在市政厅宴会上强撑场面那段,明明破产在即,还要摆出"二十年前我比这更难"的架势,这种死要面子的倔强简直是人类通病的高度提炼。 不过小说里的女性角色确实带着明显的时代局限。苏珊和露塞妲更像是亨察尔人生戏码里的道具,特别是露塞妲那段"书信门"事件,处理得未免太像通俗剧。但伊丽莎白这个养女写得真好,她身上那种隐忍的智慧,就像是作者给亨察尔安排的温柔对照。记得她发现身世真相后说的那句"我宁愿永远不知道",这种克制在整部小说的激烈冲突中显得尤为珍贵。 哈代描写乡村市集的手笔堪称一绝。他把牲畜市场的腥臊味、谷物交易所的铜臭味、市政厅的装腔作势全都搅拌在一起,调出一杯维多利亚时代的鸡尾酒。最精彩的是那场谷物交易戏,亨察尔和伐尔伏雷在雨中的对峙,把商业算计和人格较量完美融合。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商战戏码,比现在那些西装革履的投行故事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小说的宿命感处理得相当高明。亨察尔每次觉得要转运时,哈代就会安排个晴天霹雳——不是突然冒出个旧情人,就是天气毁了收成。但妙就妙在这些转折从不显得刻意,反而像人物自己招来的报应。特别是那个预言亨察尔会死在"某个特定时间地点"的算命桥段,最后应验得如此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哈代埋线索的功力。 要说瑕疵,可能就是结尾收得有点急。亨察尔的死亡像被哈代推了一把似的,明明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性格悲剧,最后却让一纸遗嘱抢了戏。不过想到这是连载小说,倒也理解这种处理。值得玩味的是亨察尔临终时写的那份告诫信,这个骄傲一生的男人最后留下的竟是"不要学我"的忠告,这种自我否定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 放在哈代全集里看,这部可能不如《德伯家的苔丝》凄美,不如《无名的裘德》震撼,但它有种特别的粗粝真实。亨察尔这个人物就像用橡木桶酿的威士忌,入口辛辣,后劲绵长。现在的小说都太讲究精致了,反而少了这种带着毛边的生命力。重读时我发现,那些看似偶然的命运转折,其实都是人物性格投下的长长阴影——这大概就是经典永不过时的秘密。
卡斯特桥市长
卡斯特桥市长
卡斯特桥市长
托马斯·哈代  著
立即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