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先秦时期的古籍,作者不详,是一部载有怪奇悠谬之说、荟萃珍奇博物的神话地理志。在古代的四部分类法中,或视为山川地志(史部地理类),或视为博物之书(子部小说类)。随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传入,对《山海经》的认识也突破了过往的框架。文学家鲁迅视之为古代的“巫书”,因其中记载上古巫师祭神厌鬼的方术仪典;神话学学者将其当作远古的神话,寄托了华夏先民奇幻瑰丽的想像。一般认为该书涉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个方面的内容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3122
《山海经》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想象世界。在那个科学尚未发达的时代,先民们用最朴素的观察和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这片土地的模样。书里记载的异兽现在看起来荒诞不经,比如会飞的鱼、九条尾巴的狐狸,但这些恰恰展现了古人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种直面未知的勇气。古人遇到解释不了的现象就直接记录下来,不回避也不美化。他们记下"灌灌鸟"的叫声像在骂人,记下"狌狌"知道人的名字就会缠着人说话。这些细节特别真实,好像能看见先民们皱着眉头认真记录的样子。 很多记载现在看来都有现实依据。比如"旋龟"很可能就是现在的鳄龟,"文鳐鱼"可能就是飞鱼。这说明古人虽然想象力丰富,但观察能力同样出色。他们不是随便编故事,而是在有限认知下尽力描述真实。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6831
《山海经》记录了上古山川地理、奇珍异兽,内容博大精深,展现了先民的想象力和智慧。书中描绘的神话传说和地理风貌,至今仍让人惊叹。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文化宝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早期记忆。后人读之,既能了解古代世界,又能感受先人的探索精神。《山海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它激发了一代代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6147
有很久没碰过《山海经》这样的古书了,这次是因为朋友反复推荐才翻开。书里那些奇形怪状的异兽,那些荒诞不经的地理描述,第一反应是觉得古人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书里说"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还详细描述了各种神兽的样子。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内容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古人写这些是为了记录还是纯粹编故事?如果是记录,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生物?如果是编的,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 看多了现代科学书籍,再回头看这些记载,总忍不住用常识去质疑。比如"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这描述跟现在的孔雀很像,会不会是古人看到了孔雀然后夸张了?又比如"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化石。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书中的地理描述。"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现在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些地方。是地理变迁太大,还是古人根本在瞎写?如果是在瞎写,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具体? 但转念一想,也许古人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可能当时确实存在过这些生物和地方,只是后来消失了。又或者这是某种隐喻,用神话的方式记录真实事件。就像现在的科幻小说,几百年后的人看可能也会觉得荒诞。 书中还提到很多治病的方法,比如"其草有萆荔,食之已心痛"。这些记载有多少医学价值?如果真的有效,为什么现在没人用?如果无效,为什么会被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 我承认读书时一直在怀疑。但怀疑归怀疑,还是忍不住往下看。可能是因为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太离奇,离奇到让人想知道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看到的世界真的和我们不一样,也许是我们太自以为是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1697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山海经·南山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5845
《山海经》记怪而言简,自成一体,非独志异,亦且存古;郭璞注详而辨明,广引典籍,疏通文义,而少疑辨,故注多确,当合观《水经注》以勘验地理、比照异闻,又须兼考郝懿行、袁珂、毕沅、吴任臣诸家。若甚不耐考据训诂,亦可游心神怪图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禺”为“猴”之古称,依郭璞注“似猕猴而大”,依李巡训“母猴也”,诸本沿用古字不解,至白话本竟误为“遇”字。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