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河间传
河间传
柳宗元

河间传

柳宗元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为一盗贼所污,遂行淫佚,虽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此柳子厚《河间传》之意也。”黄震说:“志贞妇一败于强暴,以计杀其夫,卒狂乱以死。子厚借以明恩之难恃。愚以为士之砥节砺行,终不免移于富贵利欲者多矣。正当引以自戒,而不必计其恩之可恃否也。”今人孙昌武说本文乃“虚构”之作,已不是史传,“包括着政论、寓言、小说等多种因素”。通过河间妇的形象,“影射当时士人操守败坏,朋友之恩难恃,君臣之际可畏,也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的”(《柳宗元传论》)。本文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刻划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人物的行动和场面十分生动。内容上虽有不堪入目之处,但在艺术描写的技巧上很突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1882
读《河间传》时,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荒诞感。那些看似光鲜的伦理道德,在人性欲望面前就像纸糊的城墙,一戳就破。河间妇的故事,表面在讲贞洁烈妇,骨子里却处处透着对人性本能的恐惧。柳宗元写这个寓言时,笔尖蘸着的恐怕不是墨水,而是带着体温的冷汗。 那些层层叠叠的礼教规训,像蜘蛛网般缠绕在河间妇身上。她越是挣扎,蛛丝就勒得越紧。可真正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编织这张网的人自己也不信这套说教。他们需要的是个完美的道德标本,至于标本里装着怎样扭曲的灵魂,根本无人关心。河间妇最后变成吃人的怪物,倒像是种黑色幽默——被礼教异化的人,终究会露出獠牙。 士大夫们总爱把"存天理灭人欲"挂在嘴边,可翻开他们的家谱,哪个不是妻妾成群?这种虚伪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腌菜坛子,表面封着厚厚的泥浆,掀开后扑面而来的是发酵过度的酸腐味。河间妇的悲剧在于,她太当真了。当她把礼教条规当成人生的全部,反而成了最不道德的存在——一个没有自我的空心人。 柳宗元的高明处在于,他让这个寓言像面照妖镜。照出的不仅是河间妇的畸形,更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集体癔症。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们,其实都在偷偷舔着礼教的蜜糖。他们发明出三从四德这样的精致枷锁,却从不敢问:为什么枷锁永远只套在女人脖子上?就像不敢直视太阳的夜行动物,他们惧怕任何可能照亮权力真相的光源。 最讽刺的是《河间传》的传播史。这篇反讽杰作后来竟被道学家们当成了贞洁教材,就像把手术刀当成切蛋糕的餐具。这种误读本身就像寓言的第二重隐喻:任何批判都可能被体制消化成营养。当我看到明清时期那些给河间妇立牌坊的记载时,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吃人"——不是用牙齿,而是用笔墨。 有时会想,河间妇如果活在今天会怎样?大概会成为网红吧,白天直播教女德,夜里偷偷点外卖。这个念头让我不寒而栗。七百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走出那个怪圈了吗?那些短视频平台上的"好嫁风"教程,和古代女诫有什么本质区别?变化的只是束缚的工具,不变的仍是把活人变成标本的冲动。 柳宗元到底想说什么?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就像站在雾里的旅人,明知道方向不对,却找不到新的路标。《河间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揭穿了道德神话,却没给出出路。这种清醒而无措的状态,像极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知道旧礼教是牢笼,却依然习惯性地寻找新的牢笼。 重读结尾那段毛骨悚然的描写,突然意识到河间妇吃掉的不仅是负心汉,还有那个曾经相信礼教的自己。这种自我吞噬的隐喻,比任何直白的批判都更有力。当道德变成嗜血的怪兽,最先被消化掉的,往往是信奉道德最虔诚的人。这让我想起地铁里那些疲惫的面孔,每个人都在吞食自己的梦想来喂养生活。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霓虹正好亮起。现代都市的光污染让星星消失了,但人心里的幽暗处依然在滋生新的河间妇。也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柳宗元,来写下这个时代的《河间传》。不过现在的作家们,还有勇气直面这种残酷的真相吗?还是说,我们都已经学会了在流量和审查的夹缝中,把自己变成乖巧的标本?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6370
这是一部将盛唐风华与人性幽微交织呈现的传世奇作。从长安的坊市喧嚣到河间的官场暗涌,从宫廷的霓裳羽衣到边塞的烽火狼烟,柳宗元用他特有的冷峻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盛世浮华下的众生相。那些看似风雅的宴饮酬唱背后,藏着多少政治博弈的刀光剑影;那些冠冕堂皇的礼制规范之下,又掩着多少人性本真的扭曲与挣扎。 细读文本会发现,河间女子的命运轨迹与整个大唐的兴衰起伏惊人地相似。起初的纯真质朴,恰似初唐的蓬勃朝气;后来的堕落沉沦,又像极了天宝年间的奢靡放纵。最令人唏嘘的是,当这个原本"操行甚修"的女子最终沦为"荡妇"时,整个社会竟都习以为常——这多像安史之乱前夜,整个帝国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视而不见的集体麻木。柳宗元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写的是一个女子的故事,折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病症。 历史的吊诡之处往往在于,那些最触目惊心的警示,总会被后人选择性遗忘。河间女子遭遇的每一次堕落,几乎都能在《贞观政要》中找到对应的劝诫。魏征当年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当盛世来临,又有几人记得这些逆耳忠言?就像书中那个细节:当河间女子第一次被诱入歧途时,她明明"羞缩不自胜",可周围的贵妇们却笑着说"是礼也"。这种集体性的道德滑坡,比个体的堕落更令人毛骨悚然。 作为读者,我常在这部作品前陷入沉思。柳宗元笔下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上竟能找到无数当代版本。当看到河间女子为取悦权贵而"日夜为宴乐"时,谁能不想起那些为流量而哗众取宠的网红?当读到"其家不敢问"的描写时,又怎能不联想到某些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的现代家庭?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恰恰证明了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的叙事艺术。他从不直接评判,而是通过白描手法让事实自己说话。写河间女子最后的结局,只用"竟以淫死"四字,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让批判的力量更为深刻。就像他写官场应酬的段落,表面上看是记录寻常的社交活动,字里行间却透着刺骨的寒意。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力,当代作家能及者恐怕不多。 掩卷之际,总忍不住想象:若是河间女子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有不同吗?在这个看似开放实则充满新式禁锢的时代,那些无形的社会规训是否仍在以更隐蔽的方式扭曲着人性?柳宗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一面照见古今的明镜。当我们为河间女子的遭遇扼腕时,或许也该问问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正在某种集体无意识中,重复着历史深处的某些悲剧?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3118
"河畔之氓,不知礼义而毒于豺虎,固其宜也。"《河间传》以寥寥数语道尽世态炎凉,寓庄于谐处尤见柳河东洞察人心之妙。此篇虽诙谐其外而沉痛其中,借市井寓言写尽权力腐蚀下的人性异变,较之《捕蛇者说》更具黑色幽默的锋刃。河间妇人之变,非独一人之悲,实乃权力场中众生相的残酷映照,柳宗元以史笔为镜,照见千年不改的官场生存法则。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9288
柳宗元的《河间传》以冷峻的笔锋刻画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道德寓言。当河间妇从"贞妇"蜕变为"荡妇"时,那触目惊心的转变过程仿佛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深处最隐秘的黑暗。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道德的高墙竟如此脆弱,只需邻里妇人们"更誉之谀之"的软性腐蚀,就能让坚固的防线土崩瓦解。这让我想起当代社会那些被捧杀的"正能量榜样",他们在鲜花掌声中逐渐迷失本心的轨迹,与河间妇的堕落何其相似。 柳宗元不愧是洞察人性的大师,他用"蛇行"这样充满动物性的动作描写河间妇的转变,让道德崩解的过程具象化为令人毛骨悚然的肢体语言。更震撼的是结尾处"虽威公亦已痼矣"的细节——当权贵们都对这个道德怪物习以为常时,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尺已经发生了可怕的偏移。中山大学李霖教授的《柳宗元诗文研读》对此有精辟的解读: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堕落记录,而是对整个士大夫阶层道德危机的预警。 如今重读这篇寓言,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灼人的焦虑。柳宗元将知识分子对道德滑坡的忧患意识,凝结成这样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故事,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震动。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总能穿越时空,叩击每一代人的良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9670
我向来对《河间传》这类被捧为"古典名著"的作品持保留态度。表面上看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其中充斥着令人不适的价值观和叙事逻辑。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有些古代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故事的开篇就让人感到不适。一个书生在赶考途中偶遇美女,两人一见钟情,随后便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这种套路化的叙事模式,让我想起了现代那些廉价的言情小说。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作者将这段感情描绘得过于理想化,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基础。就像张爱玲说的,爱情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可《河间传》却把爱情神话到了极致。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相遇、相恋、分离。第一部分描写了书生与河间女子的邂逅,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们的甜蜜时光,第三部分则讲述了被迫分离的悲剧。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作者对女性的一种物化。河间女子在故事中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她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成全书生的爱情幻想。 不得不承认,书中确实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对封建礼教压迫的揭露,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这些在当时都是相当进步的思想。但问题是,作者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桎梏——将爱情神圣化、绝对化。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对女性的刻画。河间女子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爱情符号,她美丽、温柔、忠贞,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这种塑造方式让我想起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观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只是他们欲望的投射。河间女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满足男性幻想的工具。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反感:当书生被迫离开时,河间女子选择投河自尽。作者将这一行为美化为"为爱殉情",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用死亡来证明爱情,这种逻辑实在太过极端。就像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这是"吃人的礼教"在爱情领域的延伸。 从现代视角来看,《河间传》传递的价值观存在严重问题。它过分强调爱情的绝对性,忽视了生活的复杂性;它美化牺牲,却从不思考牺牲的意义;它歌颂忠贞,却无视个体的独立价值。按照福柯的理论,这种叙事实际上是在建构一种新的权力关系——用爱情的名义来束缚人性。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在那个年代,能够公开歌颂爱情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就像萨特说的,阅读经典时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既看到它的价值,也要认清它的局限。 《河间传》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爱情神话。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可以既追求爱情,又不丧失自我;既忠于感情,又保持独立人格。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真正的解放应该是个体的全面解放,而不是用一种束缚代替另一种束缚。 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读《河间传》,但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不要被表面的凄美故事所迷惑,要看到其中隐藏的性别偏见和价值观陷阱。记住杜拉斯的话:"爱情不是故事,而是事故。"真实的爱情远比文学作品描绘的要复杂得多。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