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河间传
河间传

河间传

柳宗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为一盗贼所污,遂行淫佚,虽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此柳子厚《河间传》之意也。”黄震说:“志贞妇一败于强暴,以计杀其夫,卒狂乱以死。子厚借以明恩之难恃。愚以为士之砥节砺行,终不免移于富贵利欲者多矣。正当引以自戒,而不必计其恩之可恃否也。”今人孙昌武说本文乃“虚构”之作,已不是史传,“包括着政论、寓言、小说等多种因素”。通过河间妇的形象,“影射当时士人操守败坏,朋友之恩难恃,君臣之际可畏,也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的”(《柳宗元传论》)。本文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刻划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人物的行动和场面十分生动。内容上虽有不堪入目之处,但在艺术描写的技巧上很突出。
更多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679
我读《河间传》已经三遍了,每次都有新的体会。从最初被柳宗元冷峻的文字风格所震慑,到现在能慢慢品味出其中的人生况味,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解开一层就多一分惊喜。说实话,第一次读的时候差点没坚持下来,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在听一个面无表情的人讲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反差感太强烈了。但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艺术,让我着了魔似的反复研读。 《河间传》讲的是一个叫河间的女子,从贤良淑德到堕落放荡的转变过程。柳宗元写这个故事,表面是在批判一个女子的失节,实际上却是在暗讽当时的社会风气。我特别喜欢他这种"指桑骂槐"的写法,看似在说一件事,实则另有所指。这种手法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尤为珍贵——我们太习惯直来直去的表达了,反而失去了这种含蓄的智慧。 故事一开始,河间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柳宗元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她的形象:"性婉婉有仪度,居室洁修,奉姑甚谨"。这几句话像工笔画一样精准,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温婉贤淑的古代女子形象。但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她的丈夫去世后,那些所谓的"朋友"开始引诱她走向堕落。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古今人性何其相似! 柳宗元对人性堕落的描写堪称一绝。他没有用夸张的辞藻,而是用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调,记录着河间一步步沉沦的过程。"始则辞,中则愧,终则安",这九个字就把一个良家妇女道德防线崩溃的全过程说透了。这种精准的观察力,让我想起那些优秀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只不过柳宗元早了整整一千多年。 最令我震撼的是柳宗元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他借河间之口说出的"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杀人也",简直是一记当头棒喝。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有时候,那些看似高尚的道德规范,反而会成为压垮人性的最后一根稻草。柳宗元在这里展现出的思想深度,完全不输现代的社会学家。 从文学技巧上看,《河间传》处处体现着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功力。他善用对比手法,前半部分写河间的贤良,后半部分写她的放荡,强烈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特别擅长细节描写,比如写河间堕落后的生活时,用"日引宾客,张酒杀牲,歌舞不辍"这样具象的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个人觉得,《河间传》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的留白艺术。柳宗元没有直接评判河间的行为,而是通过客观叙述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写作手法特别高级,就像一位高明的导演,把镜头对准事件本身,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在读第三遍时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叙事艺术的精妙之处。 作为一篇寓言性质的讽喻文,《河间传》的思想价值可能更大于它的文学价值。柳宗元通过一个女子的堕落故事,实际上是在批判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虚伪。那些引诱河间的"朋友",何尝不是当时官场上的投机分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显示出柳宗元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读完全文,我最大的感受是:好的文学作品真的可以穿越时空。一千多年前写的故事,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河间的悲剧,在当代社会依然能找到无数个变体。柳宗元对人性的理解之深刻,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之精准,让我这个现代读者都自愧不如。 最后想说,读古文确实需要耐心。刚开始读《河间传》时,我也曾因为语言障碍而几度想放弃。但坚持下来后,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就像潜水一样,一开始觉得呼吸困难,等适应了水压,就能看到海底的瑰丽世界。柳宗元的文字就有这种魔力——表面冷峻,内里却蕴含着惊人的热量。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3034
《河间传》是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它记录了河间这个地方的变化过程。文章很短但是内容很丰富。看完让人有很多想法。 柳宗元写文章很直接。他不用华丽的词藻。他讲道理的方式很简单。他通过一个地方的变化来说明问题。他先写河间这个地方以前很好。那里的人很朴实。那里的风俗很淳厚。后来情况慢慢变了。外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学着做坏事。最后整个地方都变坏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河间本来是个好地方。但是受到外界影响后变坏了。这说明环境很重要。好的环境能让人学好。坏的环境会让人学坏。这个道理在今天也适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像河间一样在变化。 柳宗元写得很真实。他不用夸张的手法。他就像在讲一个真事。他写河间人学坏的过程很详细。一开始只是小变化。后来变化越来越大。最后完全变样了。这个过程让人很能理解。 文章里的人物没有名字。他们都是普通百姓。这样写很好。因为问题不在具体的人。问题在于整个环境。这样的写法让道理更清楚。 《河间传》虽然写的是古代的事。但是讲的问题现在还有。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好地方变坏了。好人变坏了。原因都差不多。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柳宗元写这个文章是想提醒人们。他想让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个提醒现在看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看完这篇文章会让人更注意保护好的环境。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柳宗元不绕弯子。他要说的道理很清楚。看完后让人很容易记住。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它不需要很长的篇幅。它不需要华丽的词句。它能把道理讲明白就够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2832
这是一个让人既痛心又振奋的故事。河间女子从贞洁典范到堕落深渊的转变,看似是一出悲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启示。在柳宗元笔下,这位普通女子的命运起伏,恰恰映射出人性在逆境中的韧性光芒。 初读河间传时,我总忍不住为这位女子的遭遇扼腕叹息。她本是"操行贞洁"的典范,却在恶势力的步步紧逼下,最终沦为"淫荡无行"之人。但细品之下,这何尝不是一曲关于人性韧性的赞歌?在那些看似屈服的表象之下,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生命力。她每一次的"让步",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河间女子的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她面对命运时的真实反应。当恶少们"更衣饰,从倡优"来引诱她时,她不是没有挣扎。这种挣扎本身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她的堕落反而成了一种另类的反抗——用自我毁灭来对抗不公的命运。这种反抗方式虽不可取,却真实得令人心碎。 柳宗元的笔触冷峻中带着温度。他写河间女子"虽欲自绝,而势不得去",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弱女子形象。但正是这种"不得去"的处境,反衬出人性最本真的样貌——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对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励志篇章。 掩卷沉思,河间女子的故事让我想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跌倒,而在于跌倒后能否重新站起。她的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其中展现的人性韧劲,却给了我们这些现代读者莫大的鼓舞。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力的勇气。 柳宗元用他特有的冷峻笔法,为我们留下了一面镜子。透过河间女子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黑暗,更看到了人性永恒的光芒。这种光芒,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河间传》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