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记
知书房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古人游山重在格物致知,以山水养性,借自然明理。今人游山重在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求点赞。古人观山见天地之大,察造化之奇,如谢灵运攀岩寻瀑,陶渊明采菊东篱。今人游山不过是凑热闹,走马观花,连一块石头也要摸一摸,说是能沾点灵气。
读陈舜俞《庐山记》,方知古人游山之严谨。书中记载庐山方位、形胜、古迹、物产,事无巨细,皆有所本。比如记五老峰,不仅写其形似五位老者,还考证其岩石纹理,分析其地质成因。记三叠泉,不仅描绘水势,还考察水源,记录历代文人题咏。这种治学态度,今人早已遗忘。
书中特别详载佛寺道观,如东林寺、西林寺、天池寺等。不仅记建筑规模,还考僧众传承,录碑刻诗文。今日这些古迹多已湮没,幸有此书保存旧貌。书中对白鹿洞书院记载尤详,可知当时学风之盛。今人只知庐山有仙人洞,却不知白鹿洞曾是理学重镇。
书中考证庐山得名由来,引《水经注》等古籍,驳斥民间传说。这种求真精神,在当今旅游宣传中已难寻觅。今日导游讲解,多是穿凿附会,胡乱编造。游客听之任之,无人深究。
《庐山记》对植物记载极为细致,如记载云雾茶生长环境,详述其采摘时令。今日茶商只顾炒作名气,哪管茶叶本真。书中还记珍稀草药数十种,详述其性状功效。今人上山,连普通草木都叫不出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庐山之所以为天下胜境也。
从《庐山记》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其中道理深刻。人总是很难抗拒名利的诱惑,但陈舜俞笔下的山水之乐却能在浮躁中给人宁静。他在书中记录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显得格外珍贵。或许这就是文人追求的境界。想到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柳宗元的游记,确实古人在自然中寄托了很多思考。从文中能看到庐山的灵秀,也能理解陈舜俞的用心。只是再美的风景也会随时间改变,能接受这个事实很重要。虽然是写山水,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在忙碌中寻找平静,调整心态,获得启发。
游历山水,重要的是能静心观察,记录真实,能够为后人留下有用的资料。不要随意编造,编造就会失去可信度;不要夸大其词,夸大就会误导他人。事实是游记的根本,细节是游记的血肉,考证是游记的骨架,文字是游记的外衣。
陈舜俞写《庐山记》,走遍山中的每个角落。他记下寺庙的位置,写下山峰的形状,记录溪流的走向。这些内容现在看起来简单,但在当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地考察。他不仅写风景,还写下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让这本书更加丰富。
读这本书能感受到作者的认真态度。他没有随便听别人说就写下来,而是亲自去验证。他写的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对应的实景,这种写作方式值得学习。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信息准确详细,对研究庐山的人很有帮助。
人在旅行时,常常只顾着看热闹的地方。但陈舜俞不一样,他连偏僻的小路都去探索。这种精神很难得。他写下的内容,现在还能帮助人们了解宋代庐山的样子。特别是关于寺庙和石刻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本书告诉我们,写游记不是为炫耀文采,而是要记录真实。陈舜俞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最可靠的内容。这种写作态度,比那些只顾堆砌词藻的文章有价值得多。
最近读《庐山记》,总是觉得困惑。这本书写了很多关于庐山的事,但我读着读着就觉得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他写了很多山上的景色,也写了很多古人的故事,可是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很乱。
书里说庐山有很多奇怪的山峰和石头,但我看那些描写觉得很模糊。作者用了很多古代的词,读起来很费劲。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东西写得这么复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难懂的词?
还有那些关于古人的故事,我觉得和庐山没什么关系。作者突然写一个古代诗人,然后又写一个和尚,接着又写一个官员。这些人都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故事拼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书里还写了很多关于佛教和道教的事,这让我更困惑了。我只是想了解庐山,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宗教的事情?这些内容看起来很玄乎,读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最让我不明白的是,作者经常突然改变话题。前一页还在写山上的树,下一页就开始讲一个传说故事。这样的写法让我很难跟上思路。我觉得如果能把内容整理得更清楚就好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适合我这样的人读。也许懂得很多古文的人才能看懂。我现在读完了,还是有很多疑问。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笨了,还是这本书本来就很难懂。
我觉得读书应该让人明白道理,但这本书让我更糊涂了。也许以后等我懂得更多的时候再读,可能会好一些。现在我就只能记下这些困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