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城镇志。南北朝佚名撰。成书约在南北朝前。并杂用晋以后至唐时地名。二万三千余字。书名最早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原书一卷,今本为六卷三十六篇。记载秦汉时期长安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所记建筑均指明所在方位,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近人张宗祥均有校本。宋人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南朝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但因*《水经注》曾引用此书,《隋书·地理志》亦曾著录,故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
更多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7676
读《三辅黄图》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到《道德经》里说的"道法自然"。这本书讲汉朝长安城的布局,表面上是在记录建筑,实际上暗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市的结构就像人体一样,有主干有分支,有核心有外围。这跟《易经》里说的"太极生两仪"是一个道理。 长安城的规划很讲究。皇宫在最中间,就像人的心脏。街道向外延伸,就像血管网络。市场在固定位置,就像人体的器官各司其职。这种设计不是随便来的,是按照当时人们对天地规律的理解来建的。他们认为城市应该像自然界一样有序运转。 但问题就在这里。自然界是平衡的,人类社会却总在打破平衡。书上说长安城最初设计得很合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建筑越来越密,秩序就乱了。这就像《道德经》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类总是做相反的事。 书里记载了很多细节。比如城墙有多高,街道有多宽,市场在哪里。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规矩很重要。但后来人们为了方便,就慢慢不守规矩了。市场乱摆摊,街道乱建房,最后整个城市就变得拥挤混乱。 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过程跟自然规律很像。新建的城市就像年轻的生命,充满活力又遵守秩序。随着时间推移,就像人老了会生病一样,城市也会出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人为干预,就像治病一样整治城市。但再怎么整治,最后都抵挡不住自然规律。 书里还提到一些特殊建筑。比如祭天的台子,观测天象的楼阁。这些建筑的位置都很讲究,要符合天象。古人建这些不是为了好看,是真的相信天地人三者要和谐。现在看可能觉得迷信,但仔细想想,他们是在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追求平衡。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7391
古人记述多附会,未必可信。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4576
《三辅黄图》这部古籍记载了汉代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与宫廷制度,虽托名佚者,实为后世追忆西汉盛况之作。书中细致描绘了未央宫、长乐宫等皇家建筑的方位规制,甚至记录了街道里坊的分布,读来仿佛能看见当年"金城千里,天子之都"的恢弘气象。这般详实的都城志,若不是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恐怕很难凭空杜撰出来。但细究其中某些细节,如建章宫"高二十余丈"的记载,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竟达六十多米,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有所夸张。不过正如《淮南子》所言"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我们不必执着于数字的真伪,而应体会文字背后那个气吞山河的大汉雄风。 这部书最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严谨有序的营造智慧。比如记载市场设在城北"面朝后市"的布局,既符合《周礼》规制,又暗合阴阳五行之说。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完美结合的城市规划理念,至今仍让人叹服。我常想,当年张衡造浑天仪时,定是踏遍这些经纬分明的街巷,才养成了那般精密的思维。书中提到的"八街九陌"主干道系统,与现代城市网格化道路规划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人智慧之深远。 不过要论此书归属,倒是个有趣的话头。表面看是纯粹的地理志,但细品那些关于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的记载,分明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对太学"养天下之士"的描写,与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的主张如出一辙。但若说它是经学著作,书中那些精确到步的测量数据又带着明显的法家务实精神。这种多元思想的交融,恰似汉代文化的缩影——既有儒家"天人感应"的宏大叙事,又不失法家"循名责实"的精细作风。 每次翻阅那些泛黄的竹简摹本,总会被某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击中。当看到"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的记载时,忽然理解班固为何能写出"金马门内多神仙"的句子;读到"柏梁台高二十丈"的描写,方知李白"危楼高百尺"的夸张笔法原是渊源有自。这些文字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汉代文学的历史语境。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普通市井的记载毫不逊色于皇家建筑,东市"方二百六十六步"的精确数据背后,分明能听见商贩的吆喝与百姓的喧嚷。 在电子地图泛滥的今天,这部古老的都城志反而给人以特殊的启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砖石土木间,更流淌在那些记录空间与人文关系的文字里。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方位,实则是古人理解天地关系的密码。正如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究天人之际",又要"通古今之变",《三辅黄图》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冰冷的建筑数据,转化成了温暖的文化记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1121
长安城的一砖一瓦都在《三辅黄图》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部佚名之作像一位沉默的测绘师,用最朴实的笔触勾勒出汉代都城的肌理。"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这样精确到近乎刻板的记载,反而让读者触摸到了两千年前建筑工匠的体温。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晨昏交替中匠人们用脚步丈量出的城市记忆。 特别令人着迷的是书中对长安水系记载的精细程度。昆明池"周回四十里"的规模,与今天考古发现仅误差不到百分之一。这种惊人的准确性,让人不禁揣测作者是否就是当年参与营建的官吏。每当读到"渐台高二十丈"这样的描述,眼前总会浮现出工匠们垒土筑台的身影,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被以如此庄重的方式载入史册。 最打动人心的是书中不经意流露的人间烟火气。记载市场"方二百六十六步"的严谨数字旁,忽然插入"市楼皆重屋"的细节描写,仿佛能看见商贩在楼宇间穿梭的身影。这种技术性记载与生活化描写的奇妙融合,让冷冰冰的建筑数据突然有了温度。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三辅黄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史料精确,更在于它无意中保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脉动。每当我们翻阅这部著作,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汉代都市生活的任意门。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三辅黄图》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