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
佚名

三辅黄图

佚名  

城镇志。南北朝佚名撰。成书约在南北朝前。并杂用晋以后至唐时地名。二万三千余字。书名最早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原书一卷,今本为六卷三十六篇。记载秦汉时期长安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所记建筑均指明所在方位,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近人张宗祥均有校本。宋人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南朝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但因*《水经注》曾引用此书,《隋书·地理志》亦曾著录,故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661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最近我才真正读完这本古代城市地理名著《三辅黄图》。作为一部记录汉代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专著,它的史料价值确实很高。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汉代长安城的详细记载。书中清晰地记录了城墙的长度、城门的位置、宫殿的布局。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汉代都城规划很有帮助。书中还记载了上林苑的范围和功能,这些内容补充了正史中的不足。 对比我之前对汉代长安的模糊印象,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具体的信息。比如书中明确写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位置关系,纠正了我的一些错误认识。书中对市场、民居、官署的分布也有详细说明,这些内容让我对汉代城市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书中的记载方式很特别。它不像史书那样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按照地理方位依次描述。这种写法虽然缺乏故事性,但系统性强。书中的描述都很简明,没有多余的修饰,这一点很符合工具书的特征。 我发现书中记载的一些细节可以与考古发现互相印证。比如书中对城墙高度的记载,与现在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这说明作者的记录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内容与现代研究不符,比如对某些建筑功能的描述可能存在误差。 读完之后,我对汉代城市布局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展现的都城规划理念很先进,比如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完善。这些设计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还记载了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建筑,比如明堂、辟雍,这些内容很有参考价值。
2025年06月2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6838
帝都之盛景,宫阙之形制,尽收眼底。长安城郭,经纬分明,九市星罗棋布,八街通达四方。细览《三辅黄图》,汉代都城之宏伟气象跃然纸上。高台广榭,飞阁流丹,皆依天象而建,应四时而筑。匠人之巧思,王者之胸襟,于此可见一斑。然盛极必衰,物壮则老,未央宫前梧桐叶落,建章殿外铜驼荆棘,繁华终成过眼云烟。 读此书时,常惊叹于古人对空间规划的远见。十二城门对应十二时辰,百官府署暗合星宿排列,这般匠心独运的设计,今人犹难企及。但掩卷沉思,又觉其过于追求形式规整,将活生生的市井生活束缚在严整的礼制框架中。那些精密的建筑布局背后,何尝不是对百姓自由的无形约束?细究其中宫室与民居的比例,帝王享乐之所竟占都城泰半,令人不禁唏嘘。 最动人处,是书中不经意流露的生活细节。东市酒旗招展,西市胡商云集,虽只寥寥数语,却让尘封的历史有了烟火气。这让我想起现代城市规划中常说的"场所精神",原来两千年前的匠人早已深谙此道。一座城池的灵魂,终究在于市井巷陌间的生机勃勃,而非那些冰冷的礼制规范。此中真意,值得当代营造者再三玩味。
2025年06月2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98542
"建章立制,垂范后世"《三辅黄图》这部汉代都城规划的珍贵文献,犹如一颗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两千年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巅峰智慧。当我第一次捧读这部典籍时,不禁为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营造理念所震撼,那些精妙的布局背后,是中华文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求。 班固在《西都赋》中赞叹:"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这正是对长安城壮丽景象的生动写照。《三辅黄图》详细记载了汉代三辅地区的城池、宫室、园囿等建筑规制,其严谨的体例与翔实的内容,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我常想,若没有这部著作,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整窥见汉代都城规划的恢弘气象。书中对未央宫、建章宫等皇家建筑的记述尤其引人入胜,读来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千门万户"的壮丽宫阙。 《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这种规整的都城规划思想,在《三辅黄图》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汉代建筑师将天文星象与地理方位巧妙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礼制又极具实用性的城市空间。每当我漫步在现代城市中,总会不自觉地将其与书中描述的长安城作比,深感古人"象天法地"的智慧至今仍不过时。书中对市场、里坊的记载,更展现了汉代城市生活的勃勃生机,那些"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热闹场景,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三辅黄图》正是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城市规划百科全书。它不仅记录了建筑物的方位尺寸,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对灵台、明堂等礼制建筑的描述,体现了汉代"敬天法祖"的思想传统。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上林苑的记载,那些"弥山跨谷"的皇家园林,将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周礼》有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三辅黄图》将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书中对都城轴线、城门方位的精确记述,反映了汉代人对空间秩序的独特理解。我常常惊叹于古人能用简单的绳墨规矩,创造出如此和谐的城市空间。这种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北京城的布局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书中对排水系统、道路网络的记载,更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翻阅这部典籍时,我总会被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所打动。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记载背后,是无数匠人毕生心血的结晶。正如《墨子》所言:"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汉代建筑师们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都城杰作。书中对建筑材料、工艺技法的描述,至今仍能给现代建筑师以启发。 《三辅黄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意义,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重读这部著作,会发现古人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格外珍贵。书中对水系规划、绿化布局的重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智慧。我个人认为,这正是当代城市规划者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掩卷沉思,《三辅黄图》犹如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文明的辉煌成就。那些精妙的城市设计,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对理想城市的想象。正如班固所言:"宫室之制,壮矣!"这部著作不仅是建筑史的瑰宝,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华文明的人细细品读。每当我合上书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座"金城千里"的长安城,以及创造它的那个伟大时代。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23461
看完《三辅黄图》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太透彻了。他们那时候就知道城市不只是住人的地方,还要考虑防御、交通、商业这些实际问题。书里记载的长安城布局,每一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城墙不是随便修的,市场不是随便摆的,街道不是随便画的。但是人性是自私的,光靠规划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后来很多朝代模仿长安的布局,可照样出现混乱。这说明再好的设计也要配合严格的管理。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可后人总是学不会。与其空谈理想的城市,不如先把最基本的秩序建立起来。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6814
"长安城中,八街九陌,三宫九府,十二城门,皆周通焉。"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