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895年。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 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 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更多
书评  · 2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36026
花了整整一周才读完《无名的裘德》,合上书页时手指都在微微发颤。哈代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就像一块粗粝的砂纸,每翻一页都在磨损现代读者的神经。那些关于阶级固化的描写在今天看来依然锋利——裘德用沾满石屑的手指翻阅希腊文典籍时,我仿佛看见千万个寒门学子在图书馆熬夜的背影。 小说里最震撼我的不是爱情悲剧,而是知识崇拜与生存压力这对永恒的矛盾体。裘德对基督寺学院的仰望多像当代人对常春藤盟校的执念,可当他终于走进梦寐以求的学术圣殿,却发现那里“空气中飘着钞票的油墨味”。这种理想主义的幻灭感在手机弹出助学贷款通知时显得尤为刺眼。 哈代对女性困境的刻画堪称先知。淑·布莱德赫那种“用整个灵魂反抗世俗”的模样,让我想起那些被催婚的闺蜜们。特别打动我的是她在婚礼前夜撕碎嫁衣的描写,那些飘落的绸缎碎片多像被传统观念绞碎的女性自我。虽然有些段落充斥着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道德说教,但角色们冲破时代牢笼的尝试,至今仍在叩击读者的心门。 不得不提那些闪着灵光的景物描写。当裘德在麦田里背诵拉丁文时,金黄的麦浪与古老文字形成的奇妙化学反应,让枯燥的语法突然有了生命温度。这种将知识焦虑与自然诗意熔铸的笔法,后来我在《死亡诗社》里又重逢了。全书最治愈的片段反倒是裘德做石匠的日常,叮叮当当的凿石声里藏着比大学讲堂更真实的生命力。 相比现代小说的直白,哈代绵密如针织的叙事确实需要耐心。但那些被时代碾压的理想、被世俗拆散的爱情、被偏见束缚的才华,经过百余年时光发酵,反而酿出了更醇厚的回甘。合上书那晚,我望着窗外写字楼的灯光,突然觉得每个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心里都住着个裘德。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无名的裘德》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