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德
知书房
鲁尔德
爱弥尔·左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读完后更加困惑了。
左拉的《鲁尔德》写了一个理想主义医生为了信仰治疗来到圣地,却发现神迹背后是迷信与欺骗的故事。这本书的重点不是批判宗教狂热,而是写人在面对幻灭时的选择。主人公最后放下了执念,接纳了真实生活的混乱。但这不表示他消极了,他反而找到了更坚定的生存方式。有信仰的读者会失望,想批判的人会失望,只有愿意思考生活本质的人能得到启发。现实往往比信仰难,但这就是这本书要说的东西。
左拉在《鲁尔德》里写了一个病重的女人去寻找奇迹。她最后没有得到治愈,但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讲的是信仰的力量,也讲信仰的虚无。看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很矛盾。一方面觉得那些朝圣者很傻,一方面又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人就是这样,明知道可能没用,还是要去试试。左拉写得真实,不美化也不贬低。读完感觉心里有点空,但又好像明白了什么。
伯纳黛特身患重病却不放弃希望。她拖着病体踏上朝圣之路。当地的人们嘲笑她的愚昧。医生断言她的病无法痊愈。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鲁尔德的圣泉边,奇迹真的发生了。她的病痛渐渐消失。这不是神灵的恩赐,而是信念的力量。当所有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只有她没有放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有盼头。再难的处境也要咬牙挺住。
读完左拉的《鲁尔德》,我不禁思考:在病痛与绝望的深渊中,普通人还能保持多少理性与尊严?主人公皮埃尔身患绝症,却在信仰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求存,这种精神困境的刻画令人震撼。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左拉以自然主义笔法展现的人性复杂面貌——既不是单纯的宗教寓言,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
小说中那个充满奇迹传说的鲁尔德小镇,在左拉笔下呈现出惊人的真实感。我特别注意到他对朝圣者群像的描写:有人虔诚祈祷,有人半信半疑,还有人纯粹为了投机。这种众生相的呈现,远比单一角度的叙述更有说服力。皮埃尔面对病痛时的心理变化尤其令人动容——从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这种转变过程被刻画得细腻而真实。
现代读者或许会质疑: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类关于信仰与奇迹的故事吗?但《鲁尔德》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人生困境,这时如何保持精神的平衡?左拉给出的答案既不是盲目的宗教狂热,也不是冷漠的理性主义,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
小说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皮埃尔的命运究竟该如何解读?是奇迹还是巧合?左拉故意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空间。这种处理手法让读者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价值观。我欣赏这种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写作方式,它邀请读者参与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说教。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信仰缺失的时代,《鲁尔德》提出的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对精神慰藉的永恒需求。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正是左拉作为文学大师的伟大之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