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唐高僧传
唐高僧传
道宣

唐高僧传

道宣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65825
这本书很好,我很喜欢。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2817
"高僧行止,如月映千江;圣迹流传,似灯传万世。"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5825
《唐高僧传》堪称中古佛教史料的瑰宝,慧皎笔下的高僧群像令我久久难忘。达摩东渡的传奇,慧可立雪求法的决绝,读来尤觉禅门风骨凛然。南北朝的僧团分化现象在传记中呈现得尤为鲜明——北地重实修,南土尚义理,这种地域差异暗合了当时天下分裂的格局。最令我感慨的是智顗大师,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在隋炀帝的宗教政策夹缝中坚守教义,俨然乱世中的精神灯塔。传中记载的那些神通事迹固然引人入胜,但今日读来,更值得玩味的是高僧们应对政治漩涡时的智慧。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169
《唐高僧传》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文献,生动展现了隋唐时期高僧群体的精神风貌与思想轨迹。当我们深入这部传记文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两条并行不悖的弘法路径:一者以玄奘为代表,通过西行求法、翻译经典来确立正法;一者以慧能为代表,主张直指心性、不立文字。这两种路径看似对立,实则共同构成了唐代佛教的完整图景,为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堪称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他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里,带回六百余部佛经,在长安组织译场,系统翻译瑜伽行派典籍。这种对原典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土僧人对印度佛学本真性的尊重。但值得注意的是,玄奘并非简单照搬,其译经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思维特质,如将唯识学的名相体系与中国传统的概念系统相调和。这种"求其真而适其俗"的智慧,使佛教义理得以在中土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玄奘开创的译经传统不仅丰富了汉语佛典宝库,更塑造了中国佛教重视经教的学术品格。 与玄奘的经院路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慧能开创的禅宗新风。《唐高僧传》记载的"菩提本无树"公案,生动展现了南宗禅"直指人心"的特质。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将佛教修行从繁琐的经论研究中解放出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顿悟体验。这种变革看似激进,实则是对佛陀"四依止"中"依义不依语"精神的创造性发挥。在唐代佛教日趋经院化的背景下,禅宗的兴起犹如一股清流,使佛法回归到心灵觉醒的本怀。有趣的是,慧能虽强调"不立文字",其门人记录的《坛经》却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典之一,这种悖论恰恰体现了中国佛教的辩证智慧。 纵观《唐高僧传》呈现的这两种弘法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精神内核:即对佛法真谛的虔诚追求与因地制宜的传播智慧。玄奘通过系统译介确立法义标准,慧能通过简化修行接引大众,二者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佛教完成中国化转型。这种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使唐代佛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当代读者若细品《唐高僧传》中这些人物的行谊,不仅能感受到高僧们为法忘躯的精神力量,更能领悟到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创造性智慧。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647
不少读者初阅《唐高僧传》,辄觉其文辞艰涩,事迹芜杂,殊不知此中困顿,多源于未得读传之法。此书虽为僧传,实乃中古汉语之活标本,既存释门专门术语,又杂糅隋唐习用语汇,更兼史家笔法与佛典文体交错其间。昔年陈寅恪先生论及中古文献,尝言"释家著述尤当以历史语言学派之法解之",此语最宜悬为读《唐高僧传》之圭臬。 细究其难读之由,约有三端:其一,唐代佛教术语系统已极完备,"阿赖耶识""转依"等概念若无唯识学根基,确如读天书;其二,当时僧俗往来书札多用骈俪文体,如道宣律师自序中"振锡江皋,息肩山曲"之句,非谙习六朝文风者不能尽解;其三,传中多载朝廷敕书、士大夫赠答,这些文本往往保留着特定时期的公文程式。余尝见某当代注解本将"赐紫"径释为赏赐紫色袈裟,殊不知唐代"赐紫"乃三品以上官服规制,此等误读皆因不明制度史所致。 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附录有言:"读僧传当备三镜:地理镜以考行迹,年代镜以辨真伪,宗派镜以明师承。"此说尤为精当。以玄奘传为例,若不知七世纪中亚城邦分布,则难解其"逾葱岭,至飒秣建国"之艰险;不明贞观年间佛道论争背景,则不觉其译场规格之特殊;未窥唯识、俱舍之分流,更无从领会那烂陀寺求学之深意。 近人读传,多汲汲于神通感应之事,独不察史料编排之妙。道宣律师著书时,于僧人卒年必书"春秋若干",于寺院方位必详"去城几里",此皆南朝僧传旧习。然其特创"感通""遗身"等新门类,实为反映隋唐佛教新貌。读此传者若能持"比较宗教学"眼光,对照同时代《续高僧传》与《宋高僧传》,自可窥见佛教中国化进程之肌理。余每读至"释慧赜传"中与孔颖达论难片段,辄叹中古思想史之幽微,正在这些僧俗对话的褶皱里。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