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李相国论事集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南诏犯蜀,诏绛募兵入援,兵乱遇害。本集所录李绛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及宰相时论谏事共65条,其中多为正史所不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多采纳其言,如论镇州事宜、镇州淮西事宜、论裴武事、泽潞事宜、上言承璀事、论魏博等等。故本书实为研究唐史特别是宪宗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足以补两《唐书》之不足。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影道光本》第八集,另《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有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遗文》 一卷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5898
失意时翻阅《李相国论事集》,恍然惊觉千年官场智慧竟与今日职场困境如出一辙。李绛用四十载宦海沉浮写就这部政事笔记,我年将而立,虽知进退有度、刚柔相济的道理,却仍会在办公室政治中进退失据。既不能如老练政客般圆滑世故,又无法像初入仕途者那般横冲直撞,这种矛盾状态,大约就是书中所谓"既明且昧"的为官常态吧。 但这部唐代政事经典着实令人叹服。每则短札都凝练着三朝宰相的为政智慧,既有"谏不宜频"的谨慎,又有"论事须尽"的果决。在当代职场中重读这些文字,那些关于分寸感的论述,关于时机把握的要诀,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洞见。政事虽异,人心相通,这部书值得放在案头时时温习,每次翻阅都能在古今对话中获得新的启示。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5865
自八月始读此书,历时两月方竟。卷六所述奏议,偶有泛览之处。李绛论事切要,谏言率直,每读一疏,见其忠恳,令人肃然起敬。其为相时,敢于批鳞,无所避忌,实为唐室诤臣之冠。文字平实有力,不尚藻饰,而自见功力。读毕掩卷,犹觉余音在耳。庚子仲冬笔记于京西寓所。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2421
在政治清明的理想难以完全实现的时代,李绛的治国智慧依然很有参考价值。当国家面临各种困难时,在财政紧张、民生艰难的环境中,想要维持政治稳定需要依靠头脑清醒又能自我约束的宰相,还要有一群敢于直言、勤勉做事的官员共同配合才能做到。李绛留下的这些奏议为后来的执政者展示了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确实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记录了李绛和皇帝讨论政务时的真实对话。李绛劝谏皇帝时常常引经据典,但说到激动处也会直来直去;皇帝有时会固执己见,被说服后又显得特别通情达理。他们讨论盐铁专卖、边防军费这些具体问题时,能看到李绛如何把大道理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这些对话让人感觉朝堂上的争论仿佛就在眼前发生,那些治国理政的难题也变得具体可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2055
《李相国论事集》作为唐代政治文献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了李绛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实践。这部著作表面上看是宰相奏议的汇编,实则暴露了中唐时期官僚体系的深层弊病。细读之下不难发现,李绛的施政思路始终在"制度革新"与"人事调整"之间摇摆不定,这种矛盾性最终导致其政治主张沦为纸上谈兵。 李绛最令人失望之处在于其制度建设的空想性。书中反复强调科举取士、整顿吏治的重要性,却始终未能提出可操作的制度框架。比如在《论择官之道疏》中,他痛陈"选官不精,则政事日坏"的现状,但给出的解决方案不过是"严加考核"这类泛泛之谈。这种论调与商鞅"徙木立信"的务实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更可笑的是,当真正触及权力再分配时,李绛立即表现出畏首畏尾的态度。在《请汰冗官疏》中,他建议裁撤的竟是些无足轻重的闲散职位,对真正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只字不提。这种隔靴搔痒的改革建议,活脱脱是官僚文人的典型做派。 其用人理念更显出致命的理想主义倾向。全书充斥着对"贤相""明君"的幻想,仿佛只要找到几个道德完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在《论宰相有不可避之事》中,他居然将国家治乱系于"一二君子之进退",这种将复杂政治简化为道德命题的论调,与慎到"势治"说的缺陷如出一辙。最讽刺的是,当元稹这类真正有能力但道德有瑕疵的人才出现时,李绛反而表现出惊人的保守态度。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人才观,最终使他的政治集团沦为清谈俱乐部。 书中对权术的暧昧态度尤其值得玩味。李绛一面在《论宦官不当预政事》中义正辞严地批判宦官干政,另一面又在实际政务中与俱文珍等权宦暗通款曲。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派,比申不害的"术治"更加不堪——至少韩国君臣还能坦然地玩权谋游戏,而李绛却非要给投机行为披上道德外衣。看他处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时的表现就知道了:明明想借机削弱藩镇,却偏要打着"体恤民力"的旗号按兵不动,结果错失战机。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政治姿态,实在令人作呕。 通观全书,李绛最大的悲剧在于始终没能认清政治现实的残酷性。他幻想用道德感化藩镇,用文章规劝宦官,用奏折约束皇权,这种文人式的天真最终使所有改革主张都沦为泡影。当裴度采用铁腕手段平定淮西时,李绛反而指责其"杀戮过重"——这种迂腐之见,活该被历史淘汰。比起商鞅的冷血务实、申不害的狡黠多变、慎到的清醒世故,李绛的政治智慧简直像孩童般幼稚。这部号称"治国宝典"的著作,最终证明不过是又一部官僚自我感动的忏悔录。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491
在国家危难之际读李绛,他告诉你:"为政之本,在于任贤";面对朝堂纷争时读李绛,他提醒你:"谏官之设,本为弼违";当国事艰难时,他告诫你:"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看到君主刚愎自用,他劝谏道:"人主不可轻喜怒,轻喜怒则赏罚无章";遭遇政治险恶时,他依然坚持:"生死祸福,臣以自当";更不用说"以直道事君,虽死不悔""人君当以天下为忧""进贤退不肖,宰相之职"这些掷地有声的谏言……在唐宪宗一朝的政治风云中,处处都有李绛的身影。 翻开《李相国论事集》,总能在字里行间遇见这位刚直不阿的唐朝宰相。他既敢于直言进谏,又善于审时度势;既有儒家士大夫的铮铮铁骨,又不乏政治家的务实智慧。读他的奏议,仿佛看见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臣,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那份为国为民的赤诚,穿越千年依然令人动容。 这部看似枯燥的奏议集,实则蕴含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李绛的每一篇谏言,都是对"致君尧舜"理想的生动诠释。他明知谏言可能招致祸患,却依然坚持"苟利国家,死生以之"的信念。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当我们为某些官员的圆滑世故而叹息时,李绛的风骨更显得弥足珍贵。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