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郑公谏录
知书房
魏郑公谏录
王方庆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最近偶然翻到《魏郑公谏录》,这本唐代名臣魏征的谏言集录,竟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论语》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说来惭愧,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些年,早把"直言敢谏"当作不合时宜的古董,直到遇见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才惊觉我们丢掉的是多么珍贵的智慧。
魏征那些奏章里最打动我的,是他把"逆龙鳞"这件事做出了艺术感。现代人总把说话技巧理解为圆滑世故,他却示范了另一种可能——用最锋利的谏言包裹最赤诚的忠心。比如劝太宗戒奢侈那段,先引经据典说"以欲从人者昌",再一笔戳破"近来宫室稍盛"的事实,最后落笔在"恐百姓不欲,反为怨府",层层递进像外科手术般精准。这种谏言方式,既不是愣头青式的冒犯,也不是马屁精式的谄媚,而是把专业素养、道德勇气和政治智慧熔于一炉。
最让我感慨的是书中那些被采纳的谏言背后,藏着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明君与直臣其实是互相成就的。魏征敢在太宗气头上说"陛下今日之怒,比往时何如",是因为深知对方有容人之量;而太宗能成为千古明君,恰恰在于他肯听这些刺耳的话。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企业里,老板们一边抱怨听不到真话,一边把唱反调的人都"优化"掉了,实在讽刺。
读至魏征病逝时太宗那句"以铜为镜"的感慨,突然意识到这本谏录最珍贵之处。它不只是教人怎么说话,更在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总需要有人甘当那面照出真相的镜子。虽然今天的职场不再需要"死谏",但魏征那种在专业领域坚持真理、用建设性方式表达异议的精神,依然是每个现代职场人的必修课。合上书时,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恍惚觉得那些奏章里的墨迹,依然在照亮一千多年后的世界。
白岩松说:"现代人信息太多,智慧太少。古代人很闲,但是有智慧。"这句话让我想到《魏郑公谏录》。这本书记录的是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的事情。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听批评了,更别说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看。
我很佩服魏征的勇气。他敢在皇帝面前说真话,而且说得很有道理。唐太宗也很了不起,他能听进去这些逆耳忠言。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一个敢说,一个肯听。
书里记了很多魏征劝谏的事。比如他反对皇帝打猎,说这会耽误政事。他劝皇帝不要随便封官,要选贤任能。这些意见现在看也很对。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有时候会生气,但最后还是会采纳魏征的建议。
魏征死了以后,唐太宗说失去了一面镜子。这句话说得真好。现在想想,我们身边缺的就是魏征这样的人。不是没人敢说话,而是说了也没人听。
我最近在看这本书,觉得特别有意思。虽然都是古文,但道理很明白。魏征说话很直接,不拐弯抹角。唐太宗的反应也很真实,会生气,会反思,会改正。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像两个普通人在讨论问题。
有人说这本书是给当官的人看的。我觉得普通人看看也有好处。至少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在的人总说古代思想过时,但有些道理永远不会变。
古人做官讲究直言敢谏,宁死不屈。魏徵就是这样的典范。他辅佐唐太宗,敢于犯颜直谏,不怕得罪皇帝。现在的官员大多唯唯诺诺,生怕丢了乌纱帽。魏徵却不是这样,他经常当面指出太宗的过失,丝毫不留情面。
读《魏郑公谏录》时,我常常感叹魏徵的胆识。比如他劝太宗不要沉迷游猎,说这是"驰骋败政";劝太宗不要大修宫殿,说这是"劳民伤财"。这样的话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道理。现在的官员有几个敢这样说话?大多都是拍马屁,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魏徵的谏言都很实在。他劝太宗要虚心纳谏,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话放在现在也很有用。领导要是只听好话,不听坏话,迟早要出问题。魏徵还劝太宗要节俭,说"俭以养德"。现在的官员有几个能做到?很多人都是讲排场,讲面子,铺张浪费。
我觉得魏徵最可贵的是他的坚持。有一次太宗被他气得说要杀他,他不但不害怕,反而说"臣闻主明臣直"。这样的大臣现在太少了。现在的官员大多都是看领导脸色行事,哪里还敢坚持己见?
魏徵的很多谏言都说到点子上了。比如他劝太宗要选贤任能,不要任人唯亲。这话对现在很有借鉴意义。现在很多单位用人都是靠关系,真正的人才反而得不到重用。魏徵还劝太宗要以史为鉴,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领导更应该多读历史,少犯错误。
魏徵虽然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官员如果都能像魏徵这样直言敢谏,国家一定会更好。
古之谏臣为国,在直言极谏,匡正君过,明辨是非。今之官员为己,在曲意逢迎,阿谀奉承,明哲保身。古之谏臣更看重道义责任,如魏征,面折廷争,犯颜直谏,太宗虽怒,终纳其言。今之官员将谏言作为晋身之阶,为求富贵,巧言令色,全无骨气,实为官场蠹虫。
现在读《魏郑公谏录》,仍然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书中记载魏征谏太宗事,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比如劝太宗以史为鉴,不要重蹈隋炀帝覆辙。比如建议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些谏言简单明白,却关乎国家存亡。
当今官场风气败坏,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上级犯错,下级不敢纠正。同事有问题,同僚不愿指出。大家都想着自保,想着升官发财。看到魏征这样的大臣,实在令人敬佩。他不在乎个人得失,只在乎国家兴衰。这样的精神,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书里还记载很多具体事例。比如魏征劝太宗不要沉迷打猎,浪费民力。比如阻止太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些事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现在有些领导喜欢搞形象工程,浪费公帑。有些干部沉迷享乐,不顾民生。这些问题,古人早就说得很清楚了。
魏征的谏言都很直接,不拐弯抹角。他知道什么对国家有利,就说什么。他知道皇帝哪里错了,就指出哪里。这种态度,现在太少见了。现在的官员,说话总是遮遮掩掩,生怕得罪人。相比之下,魏征的品格更加可贵。
这本书值得那些在官场上迷失方向的人读一读。以后我遇到困惑时还会再翻出来看。为官之道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每件事都有它的道理。
敢于直谏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魏征对太宗说的那些话,现在读来依然让人警醒。他说的话很直接,有时候甚至会让皇帝难堪。但正是这种直言不讳,才让唐朝走向兴盛。
当官的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上司就不敢说真话。魏征就是这样做的。他不在乎自己的官位,只在乎国家能不能好。这种精神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了。
做官最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百姓。魏征总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他劝太宗减轻赋税,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种为百姓着想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好官应该做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领导说什么都是对的。其实不是这样。魏征告诉我们,就算是皇帝也会犯错。关键是要有人敢指出这些错误。这样国家才能不走弯路。
读这本书会让人思考很多。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也常常选择沉默?是不是也害怕得罪领导?魏征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坚持对的事情比保住职位更重要。
这本书里有很多具体的例子。魏征是怎么劝谏的,太宗是怎么反应的。这些细节都很有参考价值。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读完后会觉得,为官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有良心,敢说真话,把百姓放在心上。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很难。魏征做到了,所以他能名留青史。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