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书
知书房
素书
黄石公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读完《素书》,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感觉很复杂,既有收获又有困惑。这本书很短,但内容很深。很多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我感觉这本书像是古代谋士的实用手册。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但角度很特别。它既教你如何成功,又告诉你不能太功利。这种矛盾让我有点困惑。有些话太现实了,比如讲权谋的部分;有些话又很理想化,比如讲道德的部分。
我喜欢书里关于观察人和判断事的方法。这些建议很实用,现在也能用得上。但我不太喜欢那些神神秘秘的说法,比如把成功和天道联系起来。我觉得这部分有点玄。
书的结构很松散,没有明显的逻辑顺序。这可能是因为古代的书都这样写。读起来有点费劲,要自己把内容串起来。有些话重复了好几次,可能是为了强调重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自我控制的建议。这些话很直接,没有大道理,就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我觉得现代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书评】《素书》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一句道尽处世智慧,这部千年兵家奇书以寥寥千字揭示了人性与权谋的永恒法则,其思想之深邃犹如黄石公在悬崖投履的瞬间,让张良参透的不仅是兵法韬略,更是个体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终极密码。
将《素书》与老庄思想、周易智慧相参照,会发现其中暗合着中国古典哲学中"道法术器"的完整体系。这部看似简短的兵书,实则蕴含着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的论述,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揭示了宇宙间那个无形却支配万物的根本法则。
从熵的角度看,《素书》提出的"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体现了一种维持社会系统有序运转的智慧。人类社会如同一个不断熵增的封闭系统,而"仁、义、礼、智、信"五德恰恰构成了抵抗熵增的负熵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贤人君子"的阐述,实际上构建了一套人才筛选的耗散结构——通过"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的认知框架,筛选出能够为社会系统输入负熵的领导者。
黄石公在《素书》中提出的"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的论断,与周易"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遥相呼应。这种对治乱循环的认知,本质上是对社会系统熵值变化的敏锐把握。当系统熵值达到临界点时,必然出现"物极必反"的转折。而"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的处世准则,则展现了一种在混沌中保持个体低熵状态的生存智慧。
从管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素书》,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现代系统论的思想雏形。"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的训诫,实际上指出了复杂系统中信息收集与情绪管理的关键作用。个人认为,书中对"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的警示,尤其值得当代管理者深思——这揭示了系统崩溃往往始于微小的初始条件偏差。
《素书》最精妙之处在于将道家玄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智慧。比如"阴计外泄者败"与周易"潜龙勿用"的对应,"厚敛薄施者凋"与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呼应,都体现了将抽象哲理具象为行为准则的智慧。这种将高维智慧降维应用的思维方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素书》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要令人失望。这本被历代推崇为"帝王师"的传世奇书,在当代读者眼中却暴露出诸多难以忽视的缺陷。这种失望并非来自对古籍的苛责,而是源于其内容与盛名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充斥的教条化说教。全书充斥着"道、德、仁、义、礼"这类大而化之的概念堆砌,却鲜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指导。作者似乎满足于将儒家经典中的陈词滥调重新包装,既没有结合具体历史情境的案例分析,也缺乏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比如"绝嗜禁欲"这样的主张,看似高洁,实则是对人性基本需求的粗暴否定。更可笑的是,书中一面强调"去欲",一面又大谈"建功立业",这种内在矛盾反映出作者思维的不严谨。作为一本号称"治国安邦"的著作,却连基本的逻辑自洽都做不到,实在令人费解。
书中对人际关系的论述同样显得幼稚可笑。那些"亲仁善邻"的套话,在真实的政治博弈中无异于痴人说梦。历史告诉我们,权力场从来都是尔虞我诈的角斗场,而《素书》却试图用道德说教来化解政治斗争,这种天真让人啼笑皆非。尤其荒唐的是关于"见嫌而不苟免"的论述——在现实政治中,明智的决策者都懂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道理,谁会为所谓的道德洁癖而自陷险境?这种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说教,除了满足读者的道德优越感外,毫无实用价值。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全书弥漫的功利主义气息。表面上标榜"正道",实则处处透露着精于算计的市侩哲学。比如"怨在不舍小过"一节,教导人们不要计较他人小过,看似宽宏大量,实则不过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处世技巧。这种将道德工具化的倾向,让整本书散发着伪善的气息。与其说是圣贤之书,不如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手册。书中那些关于"审时度势"的论述,更是赤裸裸的机会主义教条,与真正的儒家精神相去甚远。
《素书》对领导力的理解也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全书充斥着"以身作则""推己及人"这类老生常谈,却从未触及权力运作的实质。在现代管理学看来,这些空洞的说教既无法解释历史上真正成功的领导案例,也不能为当代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比如书中强调"赏罚分明",却对如何建立公平的考核机制只字未提;主张"任人唯贤",却回避了识别人才的具体方法。这种停留在口号层面的论述,实在难以匹配它"帝王师"的盛名。
最令人失望的是书中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作为秦汉之际的作品,《素书》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思维局限,但问题在于后人对其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书中那些关于"女祸""小人"的偏见性论述,在今天看来简直荒谬至极。更可笑的是某些章节对自然现象的牵强附会,比如将彗星出现与人事更迭强行关联,反映出作者认知水平的低下。一本真正伟大的著作应该超越时代局限,而《素书》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平心而论,《素书》并非全无价值。书中关于"未雨绸缪"的论述,以及某些处事变通的智慧,在今天仍有一定启发意义。但问题在于,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量的陈词滥调和似是而非的说教中,需要读者耗费大量精力去甄别筛选。与其说它是一部智慧结晶,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批判性阅读的历史文本。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应当以理性态度对待这类古籍。既不必因其古老而盲目崇拜,也不该因其局限而全盘否定。但必须指出的是,《素书》在当代的声誉显然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那些将其奉为圭臬的人,要么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要么是怀有某种功利目的。真正有见识的读者,应该能够看穿这部"经典"华丽外表下的平庸本质。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