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握奇经
握奇经
佚名

握奇经

佚名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存其目,无图。再后则附晋马隆《八阵总述》一卷。按《七略·兵书略》有“《风后》十三篇,图二卷”。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依托也”。已定其伪。而《握奇经》之名,汉、隋、唐诸书《艺文志》皆不载。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545
诸多研习兵法的同道,每每谈及《握奇经》辄蹙额摇首,谓其文辞艰涩,义理幽隐。此经之难解处,实与上古兵家言说传统密不可分。考其源流,当属秦汉之际军营实操之要诀,本为将领亲授士卒的口耳相传之术,后经整理成文,自然保留诸多当时行伍术语与特定表达方式。今人读之生涩,恰似医者不识古方药秤,木工不解鲁班秘语,非文本之过,乃读法未得其门径。 兵书不同于常典,尤重实操语境。太炎先生论读古兵法曾言:"欲通《孙子》,先明旗鼓;要解《六韬》,须知营垒。"此语于《握奇经》尤甚。文中"天衡地轴"、"风云龙虎"诸说,非玄虚之谈,实为古代阵法的形象指称。笔者尝见西北出土汉简中"八阵图"残片,其方位排布正与经中"四为正,四为奇"之说暗合。若以现代军事术语比附,则"握奇"者,殆如今日之"预备队"概念。 考据家多忽略此经的重要特征——其文本具有鲜明的口传记忆痕迹。反复出现的三字句、四字句,分明是为便于记诵而设。清儒孙星衍校勘时已注意到,某些段落若以关中方言诵读,反较书面阅读更易领会其节奏。此犹如今日军中口令,书面看来或觉突兀,实则暗合发声规律。 读《握奇经》当具三重功夫:一明古代阵法实况,二晓秦汉军事术语,三通口语转文字的表述习惯。民国时李浴日先生校注本颇得三昧,其以敦煌兵书残卷互证,往往能于佶屈处见真章。若读者能暂搁现代军事观念,设身处地想象秦汉校场演武场景,则经文许多关节自可迎刃而解。毕竟兵家之学,终究是要在沙场尘烟中求印证,非独坐书斋可尽得其妙。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6686
读完《握奇经》后,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却又觉得难以说清。这本书让人感到一种很深的触动。它是古代兵法的经典,但和《孙子兵法》不太一样。如果说《孙子兵法》讲的是大道理,《握奇经》则更注重具体的方法。书中讲了很多实际的用兵技巧,这些内容现在看仍然有用。作者把作战的细节写得很清楚,不空谈理论。我特别喜欢这一点。 《握奇经》的文字很简洁,不绕弯子。它不像其他兵书那样爱用比喻,而是直接说明问题。这种写法让人觉得实在。书中有些阵法现在已经用不上了,但其中的思路仍然值得思考。作者显然是个实战经验丰富的人,他把打仗的窍门都写出来了。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很丰富。它没有《孙子兵法》那么出名,但同样重要。读完后会觉得古代打仗确实是一门学问。作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一点很难得。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697
有人说:"古代打仗讲究阵法,现代打仗只看火力。"开始翻看古代的兵书。我对这些玄乎的东西总是半信半疑,比如《握奇经》。这本书号称是黄帝的大臣风后写的,但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八阵图,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厉害。书上说这些阵法能以一当十,但具体怎么摆,怎么用,写得特别模糊。我试着在地图上画了画,怎么看都觉得不靠谱。打仗又不是下棋,敌人能乖乖按你的套路来吗? 书上还说什么"奇正相生",意思是正面打和偷袭要配合。道理谁都懂,但具体怎么配合,一个字都没提。更奇怪的是,整本书不到一千字,却号称包含了所有兵法精髓。这就像现在那些"三天学会XX"的广告一样可疑。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本书说是黄帝时期写的,但用的都是汉朝以后的术语。就像有人说发现了商朝的智能手机一样荒唐。而且流传过程中被人加了很多内容,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原来的。 我拿着书问当过兵的朋友,他看了直摇头。说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和士气,这些花里胡哨的阵法,在真正的战场上根本没用。想想也是,要是阵法真这么神,诸葛亮怎么还会输? 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看了一部古代军事玄幻小说。可能古人写这个就是为了显得高深莫测,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特别复杂。但打仗是要死人的,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真的能赢吗?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5447
读罢《握奇经》,却不知该如何评价。只觉得这本书写得实在粗糙。它号称兵家经典,其实内容杂乱无章。所谓的"八阵图"之说,不过是把几种常见阵型拼凑在一起。整本书没有系统论述,只有零散的只言片语。作者处处故作高深,实际上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讲不清楚。 书中那些玄之又玄的说法,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懂行军打仗。比如说什么"阴阳变化",不过是故弄玄虚。所谓的"奇门遁甲",现在看来完全是迷信。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际价值。它既不能指导实战,也不能用作军事教学。 最让人反感的是书中处处透着神秘主义。作者总想用些古怪的术语来唬人。其实这些术语根本经不起推敲。整本书读下来,只觉得浪费了时间。与其说是军事著作,不如说是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3022
在兵书典籍的浩瀚长河中,《握奇经》以其独特的战略智慧闪烁着永恒的光芒。这部相传由黄帝臣风后所作的军事著作,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指挥艺术的精髓。每当我在职场中面临复杂局面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那些穿越时空的战略箴言。 八阵图的奥妙在于虚实相生,正奇相合。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商业竞争中的资源配置艺术。主力与奇兵的关系,恰如企业经营中核心业务与创新业务的辩证统一。书中强调的"游军"概念,在今日看来就是保持战略灵活性的先知灼见。我常想,若能将这种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管理,或许能避免许多决策上的僵化与被动。 《握奇经》最打动我的,是其对"势"的深刻理解。风后论述的"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本质上是对战场态势的立体把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具体战术,直指战争哲学的核心。在个人成长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这种把握大势的能力。当同僚们执着于具体事务时,能够跳出细节看全局的人往往能占得先机。 书中关于"静作"的论述尤为精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用兵之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曾在一次重要项目竞标中实践这一理念,前期耐心准备,时机成熟时全力出击,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或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补上的一课。 掩卷沉思,《握奇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应对复杂局面的思维范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既能坚守正道又善用奇谋的智慧。如果说《孙子兵法》教会我们战略思维,那么《握奇经》则教会我们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本质。每次重读,都能在古朴的文字中发现新的启示,这正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